志愿服务为文旅经济添活力

“景区台阶多,您慢些走,扶好栏杆注意安全。”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入口,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正为拄着拐杖的游客王先生指引特殊通道,并为其递上刚打印好的“一老一小”专属游览路线图。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随着文旅热度的攀升,在全国景区、车站等游客聚集地频繁上演。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2.38亿人,注册志愿队伍总数为13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1269万,服务时间总数更是高达53.48亿小时。

志愿服务正在融入文旅全链条,志愿者们以专业的解说、暖心的帮扶、耐心的劝导,为优化文旅体验、助力各地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自2025年“多彩贵州·志愿黔行”行动启动以来,当地已通过“线上理论培训+线下实操演练”模式,培育出万名文旅专业志愿者,在全省5A、4A级旅游景区设立服务岗,为旅客提供温馨周到的服务。“我们联合文旅、卫健等部门,把热水、充电宝、常用药品等物资配到每个岗亭,还针对‘一老一小’、行动不便者制定了‘一对一’帮扶流程。”贵州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我国文旅消费正从“打卡式”向“深度体验式”升级。从需求转变来看,游客对服务品质、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旅行中的“体验价值”更加重视。志愿服务以其灵活性、专业性,填补了传统文旅服务中可能忽视的“缝隙”,极大提升了文旅体验。

“伤口已经处理好了,一会儿慢点走啊。出来旅游人多时,要多留心脚下,避免摔倒。”日前,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5个姐妹及家人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旅游,同行的大姐不慎摔倒碰伤,志愿者第一时间上前询问伤情,进行消毒处理,并安抚她的情绪。志愿者的暖心服务让受伤游客十分感动。事后,这位游客在网络平台分享了受助的经历视频,真挚表达对山海关景区志愿者的感谢。

志愿服务在推动文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志愿者们提供了难得的成长机会。

今年暑期,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暑期进乡村”2025年湖南省文旅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开展,湖南16所高校的335名大学生志愿者分赴省内14个市(州)的50个村(社区)开展文旅志愿服务。在浏阳市龙溪谷景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志愿服务队以“沉浸式研学”模式深度参与龙溪谷特色民宿运营。团队运用专业知识,策划了“智慧入住优化”“在地文化体验活动设计”等12项民宿运营提升方案,助力当地民宿向标准化、特色化进阶。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龚曦感慨:“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给予,学生在解决实际难题中获得的成长,远胜课堂模拟训练。”这支志愿服务队还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开展直播售票活动,推介当地文旅优惠政策,累计观看人次达2.1万。“直播时,龙溪谷景区特惠票单场领取超200张,周末专场直播创下‘次日景区接待量翻倍’的纪录。”志愿服务队队长杨陈曼开心地说。

志愿者既是文明的践行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志愿服务的溢出效应早已超越单一的文旅场景,延伸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更广阔的领域。

“大家看这两棵古银杏,左边的树干更粗壮,右边的稍细一些,人们说它们像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并肩在这里守护了几百年……”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景区,“苏娃讲苏府”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正用清脆的声音为游客讲解。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不仅让志愿者在景区服务,还组织他们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通过情景剧、诗词朗诵等形式,把三苏文化送到更多人身边。”三苏祠景区有关负责人说,“志愿服务既是文明的践行,也是文化的传播,能让更多人了解三苏文化,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提升文旅品质、激活区域发展、传递社会温暖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培训体系、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力量必将为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能,让更多游客抱着“憧憬”出发,带着“满意”、揣着“温暖”返程。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