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为基层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近年来,各地直面老问题与新变化,推出一系列新招实招硬招,扎实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以前光应付报表和会议就够忙的,现在报表精简了50%,会议少了近一半,我们每天能多3个小时泡在居民中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庙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储旭算了一笔“时间账”。
“过去一天要盯十几个群,手机不敢离手,生怕漏了通知。”在湖北省恩施市舞阳坝街道三孔桥社区工作者小向的手机里,工作群经过清理,仅保留了几个常用群,这让他收集信息更加迅速,工作精力更加集中。据了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刀阔斧清理低效、重复的工作群,关停注销“僵尸”政务公众号、政务新媒体、政务应用程序,并新建政务应用审批机制,持续动态清理各类工作群。
从精文简会、考核化繁为简,到清理整合政务应用程序、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再到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地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向治本深化。
“以前办公室墙上、走廊里挂满各类牌子,光‘中心’‘站所’的标识就有二十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镇团结西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杜珊深有感触。随着和静县“滥挂牌”整治行动的深入推进,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墙上的牌子已经“瘦了身”。
“摘牌减负关键是要清理牌子背后的不合理事项,厘清权责关系。”围绕挂牌、服务事项清单落实等12个方面,安徽省黄山市开展问卷调查,建立村级组织服务事项清单外准入机制,明确村级事务申请、审批、进入、监督等准入程序,严控事项“入口”。据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基层治理中资源、能力与任务不匹配的“小马拉大车”问题,黄山市制定《不应由村(社区)承担工作事项指导清单》《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及办事指南清单(第三批)》等5个清单,严控村(社区)服务事项“入口”。
如今,编制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三张清单”逐渐成为各地标配,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日益完善,工作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进一步规范。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担当者“松绑加油”,让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转向“解决问题”,从而让基层干部满意,让群众受益。
江西省新余市将“推进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纳入全市重点改革项目,树立用改革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以健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三服务”机制为抓手,紧盯基层治理中的“症结”,推动编制资源、人员力量、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向基层下沉,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谋发展、优服务。
为推动基层减负常态化监管,安徽省黄山市还探索基层减负监测点制度,设立基层减负监察员,通过自下而上实时“吹哨”,推动部门自上而下精准减负,把不该背的包袱卸下来。
以“人民需求”为标尺,重塑工作逻辑,才能让减负真正减到基层心坎上。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探索“破窗行动”,率先全面取消村(社区)干部坐班制,裁撤整合服务窗口,让社区工作者背上“民情包”,下沉责任区块走访联系居民。
重庆市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推出办事窗口周末“不打烊”、弹性工时等举措,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痛点。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提前半小时开放服务窗口,在企业众多的紫竹苑、龙竹苑、水竹苑、星汇、汪家桥等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弹性工时制,周末安排工作人员值班,为辖区职工、居民提供“一专多能、通接通办”服务。
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实干蓄力。卸下的是无形的枷锁,增添的是为民的深情与实干的动力。
(本报记者 刘鸿桥)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