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亲民”空间 推进精细治理

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5米长的行政柜台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集休闲、阅读、交流、活动于一体的开放式空间。如今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环境更明亮、氛围更温馨、功能更复合,“推门就是客厅,坐下就能议事”的场景走进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增进群众感情、把准群众脉搏、精准服务群众……各地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让党群服务阵地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今年以来,武汉市在江汉区、汉阳区、洪山区的2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升级,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原则,打造融洽、舒适、多元、互动的社区开放式空间,以空间“亲民”推动治理“精细化”。

在改造伊始,部分社区通过线上问卷收集意见建议,最终将居民诉求落地;部分居民积极捐赠绿植、担任“改造规划师”;还有居民主动为改造捐款……“空间重构+情感联结”推动了党群服务中心从“办公主导”到“民心凝聚”的场景重塑。

为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天津市西青区积极探索多场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新路径。西青区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落实〈关于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的意见〉的措施(试行)》,围绕规范建设、完善管理、强化使用三部分明确了18条具体要求,进一步强调“一室多用”“小办公大服务”等管理原则,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通过对西青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梳理、分层分类,协同乡镇(街道)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阵地提升改造的最优方案,提出“分类实施,重点打造,示范引领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将全区14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划分为重点打造、微调、储备三个层次,构建提升改造工作的明确梯次,逐渐实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水平整体提升。

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向更开放、更便捷、更精准、更多元的方向转型。

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与健身步道上居民锻炼的身影交织成趣;中心内,便民服务窗口虽已过下班时间,但“党员示范岗”的标识依然亮着,一位社区工作者正耐心地为晚归的居民办理业务……这幅温馨的日常图景,正是长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践行“服务不打烊、需求有回应”理念的生动写照。

为破解居民“上班没空办”“办事跑几趟”难题,长江社区党委以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为契机,实现室内“全年日间开放”,室外休闲广场、健身步道等设施24小时开放,并配备照明与智能监控。非工作日实行社区工作者AB岗轮流值班制,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好办”;依托“党群议事会”“有事好商量”议事协商平台,以及覆盖全社区的网格微信群,随时听取居民反映的周边环境、设施维修、邻里纠纷等各类诉求。与此同时,社区党委组建“同袍共助”党员志愿服务团队,确保简单问题“当日清”、复杂问题“限时结”、疑难问题“合力办”;常态化开展针对失业人员的“春风送岗”技能培训、面向青少年的“圆梦微心愿”“公益暑托班”、丰富老年生活的“民俗表演”“送戏下乡”等活动。如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居民的“幸福加油站”与充满烟火气的“社区会客厅”。

这些空间变化背后,是基层服务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如今,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社区服务更有“精度”,浓浓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在党群服务中心持续升温。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