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毗邻党建模式,通过工作联动、力量联合、情感联通等方式,破解跨区域治理困境。本期会客厅邀请专家学者、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相关负责人探讨如何通过毗邻党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主持人: 陈丽英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马流辉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安晓晨 天津市武清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张国权 浙江省平湖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周 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尉成辉 安徽省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破解区域发展难题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请问各位如何看待毗邻党建模式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
马流辉: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实践中,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毗邻党建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毗邻党建以党建为纽带,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解决因地域分割和行政壁垒所带来的发展、治理和民生问题,从而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具体来说,毗邻党建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
首先,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产业发展。毗邻的两地有着各自的资源禀赋。借助毗邻党建模式,可以充分调动两地更多资源,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其次,以一体联动机制优化边界治理。以往分属不同行政单元的地区在边界治理领域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很多相关治理问题难以解决。通过毗邻党建搭建的一体联动机制,可以汇聚更多的政策、资源和力量解决边界治理问题。
最后,以互联互通机制保障民生。医疗、教育、交通等关乎毗邻地区百姓的切身利益,依靠毗邻党建搭建的互联互动机制,跨行政边界的就医可以实现联网结算,教育资源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交通能够一体化运行,这样便可以更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安晓晨:毗邻党建以党的组织体系为纽带,打破固有的行政边界,为破解跨域治理难题、凝聚区域发展合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赋能基层治理,提升跨域响应能力。针对跨界流动人口管理、治安防控、交接地带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形成党组织牵头、多方参与的常态化议事联动机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从而提升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
优化服务供给,保障资源流通共享。通过联合实施交通互联、教育协同、民生服务等项目,联合开展基层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跨区域培训交流等活动,实现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专业人才共育共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便利。
服务新兴领域,助力区域发展大局。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至跨域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及新业态党组织,促进信息互通、政策协同,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针对跨域工作的新就业群体,联合打造服务点,提供歇脚充电、饮水热饭等暖心服务,有效增强其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尉成辉:从安徽省宿州市新兴领域党建实践来看,毗邻党建在突破行政边界、激活要素动能上展现出独特价值,让资源要素实现“精准配置”。
以组织重构打破行政分割的“治理孤岛”。宿州市通过党组织的跨区域联动,构建治理共同体:在皖苏鲁豫四省毗邻地带,以党建为纽带,分属四省的直播电商、跨境物流企业党组织联动成立产业链党委,有效整合资源;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通过“跨省联合党支部”统筹四省毗邻区域服务资源,实现“小哥驿站”服务标准与权益保障政策区域统一。
为资源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搭建“合作渠道”。新兴领域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性强,这些要素往往因政策差异、平台分割陷入“沉睡”。宿州市以党组织为纽带,与浙江杭州、上海等地共建研发中心,让长三角的数字技术人才为宿州跨境电商产业提供“柔性服务”。同时,推动“跨省通办”延伸至新兴领域,实现新就业群体的社保转移、电商企业的资质认定等事项一地办理。
实现区域协同从“管理边界”到“服务边界”的转变。毗邻地带的新兴领域常因“归属不明”面临无人管理困境。宿州市通过党建引领,将“边界”变为“联结带”,针对电商直播中的虚假宣传问题,在四省毗邻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区域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跨省执法联盟”,实现协同监管、联合查处;针对快递员反映的“末端配送难”问题,出台暖蜂归宿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计划,社区党组织与跨省物业服务企业、平台企业党组织共商方案,推动20余个“新业态友好小区”实现配送“绿色通道”全覆盖。
建立高效合作沟通机制
主持人:德不孤邻,道不远人。在开展毗邻党建工作中,请问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与地域界限,构建起高效的合作模式与沟通机制?
张国权:浙江省平湖市地处长三角腹地,位于浙江与上海交界处。近年来,平湖市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毗邻党建为牵引,深入推进“三治融合+毗邻共治”工作路径,形成“三五”工作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同发展。
坚持“自治”为基,以“五共”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平湖市与上海市金山区共建“跨省联合党支部”,通过创新“双委员制+双网格长”跨省协同治理架构,实现组织共建;依托村干部联学培训与“兴村治村”比武擂台,推动人才共育。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公约共订、要事共商、多方共治,推动浙沪毗邻地区从“空间毗邻”向“发展毗连”实质性迈进。
坚持“法治”为根,以“五联”机制增强协同效能。其中,警务联动实现执法标准化、数据共享与处置一体化,联合查处交通违法案件千余起;数智联通依托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系统,强化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实现对跨区域事件高效处置,有效护航浙沪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体系联建、矛盾联调与执法联合,为区域协同提供有效支撑。
坚持“德治”为先,以“五同”机制促进文化融合。通过“红色家风传承计划”和“五老好家风示范工程”双轮驱动,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浙沪山塘老街“长街宴”活动,推动乡风同育;依托“浙沪文旅大合唱”机制,跨域举办七届浙沪乡村半程马拉松赛以及“我们的村晚”“丰收节”等品牌活动,实现文化同享。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阵地同建、创客同心与公益同创,为省际人文交融与和谐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周浩: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虽分属两省,但地缘相接、水系相连。长期以来,因行政管辖不同、治理标准不一,协同治理存在堵点。为推进区域协同治理,两地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跨省协作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毗邻合作新模式。
在组织架构方面,两地共同签署《交界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作协议》,相邻的吴江区盛泽镇、秀洲区王江泾镇成立“盛泽—王江泾联合治水行动支部”,形成“党委牵头、支部联动、党员带头”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建“运河湾”工作联盟,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由两地党政领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的协调会议,确保信息互通、决策共商、行动同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协调体系。
在沟通机制方面,依托智慧农村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联动处理。设立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创新建立跨界纠纷快速调解机制,打造“海棠邻里话室”等平台,让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了常态化沟通与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在资源共享方面,两地通过签订《毗邻村(社)党建交流共建协议》,明确资源清单与合作项目,在环境治理、产业发展、文化活动中实现设施共用、活动共办、经验互鉴。通过发布“党建地图”,整合红色阵地、美丽乡村、文化场馆等资源,推动两地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共建共享。
在人员联动方面,两地依据《秀洲吴江社区专职工作者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以互派交流与联合培训为重点的人员协同机制。通过定期组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实践考察及案例分享,促进两地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社区治理与服务理念、方法上的互学互鉴,初步形成了“导师帮带、项目共育、经验共享”的联动格局,为深化毗邻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尉成辉:宿州市围绕“组织、资源、治理”三大支点,构建起高效运转的机制体系。
推动组织重构,从“零散分布”到“体系联动”。宿州市聚焦“红链赋能、助企兴‘宿’”目标,构建起“市委‘两新’工委—县(区)委‘两新’工委—园区党工委—企业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以毗邻区域产业协同需求为导向,明确各级党组织在跨区域资源整合、政策协调、服务联动中的职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宿州市高新区按照“产业关联、区域相邻、便于组织”原则,组建算力和直播电商两大产业链党委,吸纳产业主管部门、头部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构建“园区党工委+产业链党委+园区非公工委+党建工作指导员+链上企业党组织”五方联动机制。
促进资源整合,从“要素孤岛”到“全域共享”。宿州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大院大所合作,全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分别与长三角地区对口联系单位达成开发园区共建战略协议,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体,实现人才高频互动,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孵化在杭州、转化在宿州。
实现治理创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宿州市在皖苏鲁三省协作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维度,创新打造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并签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框架协议》,探索出一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协同治理的新路径。通过创新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以毗邻乡镇为属地联动主体,按照“简单事件联村(社区)快速办,复杂事件联乡镇(街道)会商办,疑难事件联县(市、区)协作办”的原则,在重要事项上开展联动会商,确保涉及毗邻区域事件快速联动调处。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建立“1+N”合作机制,行业党委直接联系一批重点平台企业,每名社区工作者、网格党组织书记结对联系N名新就业群体;组建“小哥微信群”,定期举办“小哥议事会”,鼓励党员骑手担任社区志愿者和兼职网格员。
有效回应治理需求
主持人:请问开展毗邻党建以来,各地主要围绕哪些重点内容开展工作、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
安晓晨:“通武廊”(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冀中心地区,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2024年,三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以毗邻党建为关键抓手,签订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系统推进社会工作区域一体化,提升区域治理效能。
共建专业队伍,深化融合赋能。整合三地专家资源,分层分类培育社区工作者1000余人,先后开展访学交流7轮次,选派9名社区工作者跨区深度挂职锻炼,并举办首届“通武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
共聚新兴力量,激发治理活力。统筹律师行业党委,引入京冀77名优秀律师入村开展服务300余次。建立“通武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产业链党委,推动三地产业“抱团发展”。组建“通武廊”鸿雁守护者志愿服务队,引导2200余名快递员成为基层治理志愿者。
共解治理难题,回应民生关切。推动三地交界处29个乡镇、165个村党组织共建,推进解决污染防治、公共服务等民生实事90件。比如,武清区东马圈村与廊坊市落垡村党组织主动担当,共同筹资、协同施工,将昔日两村间的“断交路”打造为凝聚民心的“一条街”,促进两地资源要素高效流通。
张国权:浙江省平湖市重点围绕组织共建、协同共治和服务共享等三大方面扎实推进毗邻治理工作,通过强化协作、联动推进,切实以党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组织共建夯实治理基础,破解“协作难”与“融合难”。通过组建跨省域联合党支部,建立“月度会商+季度联建”常态化议事闭环,推进毗邻村级组织精准响应民生诉求,有效破解行政区划带来的“协作难”问题。同时,通过共同编制规划、协同产业布局,打造“北宿南食”错位发展的跨省农文旅景区,并牵头成立“田园五镇”商会联盟,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切实解决区域协同“融合难”问题。
以协同共治维护边界稳定,破解“管理难”与“调解难”。针对交界区域职责交叉、执法协同难等问题,全面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共建联合执法队伍和联勤站点,累计开展跨省联合执法200余次。面对边界地区复杂多样的矛盾纠纷,创新打造“新新巷印”等特色调解品牌,成功化解宅基地、家庭纠纷、消费争议等200余起。
以服务共享增进民生福祉,破解“办事难”与“出行难”。推出“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构建“就近呼叫、异地受理、云端办结”便民服务闭环,覆盖教育、社保、医疗等13个领域共160项事项,实现跨省便捷办理。同时,开通“跨省零换乘”公交专线,形成15分钟直达圈,惠及8个行政村;打造“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串联12个文旅节点,2024年服务游客达52万人次。
周浩:自开展毗邻党建以来,盛泽镇与王江泾镇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生态环境共治方面,以小天圩河治理为突破口,联合实施清淤、护岸、绿化等系列工程,河道水质显著提升,实现了从“污水河”到“幸福河”的转变。通过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方式,有效遏制企业偷排、养殖污染等行为,解决了长期困扰两地的水环境治理问题。
在经济发展共促方面,两地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主题,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推动产业对接与合作。通过建立区域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深入交流。
在文化融合与民心相通方面,通过“文化走亲”“送戏下乡”“农民村晚”等活动,累计开展8场大型文化活动。设立“海棠邻里话室”,成功化解多起跨界纠纷。两地村民互登舞台,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真正实现了从“毗邻”到“亲邻”的转变。
在基层治理共管方面,依托智慧农村建设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通过完善联合治理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平安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形成跨省协同治理新格局。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