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工作实践)

盘得胜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联合多部门创新开展党建引领“治惠”社区试点建设,以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从“小切口”破题,打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机制创新,凝聚多方参与“向心力”。州委社会工作部坚持问题、目标、结果导向相结合,会同州委组织部、州委政法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文山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治惠”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创新探索“一强三明七进”工作模式,在全州8县(市)科学遴选出10个社区先行先试。按照“应建尽建、有效覆盖”原则推进小区党组织组建工作,对暂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小区,组建“红管家”队伍,让党员“红管家”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民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坚持政治标准与能力标准并重,从各单位择优选聘513名政治素质强、服务意识优、群众基础好的党员骨干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兼职委员,搭建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全州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累计化解矛盾400余起、解决难题200余个,有效壮大基层治理力量。在此基础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和社会工作州级党群部门协同机制,有效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各部门信息互通、资源互享、问题共商、责任共担,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精准摸排,实现供需服务“优匹配”。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州委社会工作部在试点社区构建“常态化走访+信息化管理”双轨并行机制,汇聚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成员等多方力量,逐户走访摸排,建立社区人口信息动态台账。为精准了解居民需求,搭建“线上+线下”沟通桥梁。线上,依托居民微信群收集居民日常需求;线下,通过设立“群众说事室(亭)”、人民建议征集箱广纳民意,实现线上沟通“零距离”、线下服务“零时差”。聚焦社区停车难、物业纠纷等问题,通过排查形成问题清单,靶向制定解决措施35条,切实做到“人员底数明、存在问题明、办法措施明”。在实现精准摸排基础上,州委社会工作部系统整合编制资源清单、需求清单等,通过科学匹配,高效对接79项优质资源,助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确定并落地实施社区治理项目65个,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的服务闭环,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坚持服务前移,推动治理效能“大提升”。针对服务资源供给分散、社区工作者服务力量有限等实际问题,州委社会工作部在试点社区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惠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服务驿站、供销便民、群众说事、人民建议征集、院坝协商、志愿服务、法律咨询等“七进”小区行动,推动各类治理服务资源向社区集聚,有效破解社区“单打独斗”局面。为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在试点社区融合微信群、院坝协商会、接诉即办等平台,将联系服务直沉楼栋单元,群众对党组织信任度、满意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着力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业态服务点设立14个服务驿站,打造22个“骑手友好社区”,科学划定375个“骑手专用停车位”,服务惠及新就业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发挥供销社资产品牌优势,在社区开办“供销便利店”,降低居民购物成本,让居民享受可感可触的实惠。为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州委社会工作部助力打造“平安志愿者”“七乡好商量”“永通大妈”等治理品牌,组织志愿者深入网格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文化惠民等活动400余场;整合法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强化基层法治支撑,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00余起,试点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30%,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此外,试点社区因地制宜增设“少年儿童之家”,助力解决儿童托管问题,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作者单位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