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在伴随40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之后,从一元驱动到与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业委会及驻区相关组织的共建共治共享,从单纯的行政导向到国家、地方及多部门的资源下沉,积淀了相当多的社区资本(即社区内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总和),但无论是各方的认知,还是社区从发现、培植到激活这些资本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社区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归依和行动准则,特别是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之后,基层治理转向覆盖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工作视角,全方位激活社区资本,以社区资本撬动为支撑的社区发展模式逐渐成为驱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引擎。具体而言,可以从激活社区人力资本、空间资本、关系资本和经济资本等四方面着手,寻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新场景。
开发人力资本,
奏响基层治理大合唱
谁是社区的人力资本,如何开发社区的人力资本?即便现在将这一问题抛给社区党组织书记,10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可能会给出10种答案。长期以来,社区除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外,通常将协助社区开展日常工作的网格员、志愿者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视为可以调度的“自己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下,通过支部进小区、进物业的方式,逐渐开始将社区里的党员纳入社区党建范畴,但是将视野扩大至社区内外,将社区全员、社区上下视为人力资本蓄水池的仍很少。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为挖掘、培植社区人力资本,助力本地基层治理,深入实施社区能人“星火计划”,建立“选、育、用、励”全链条机制,通过挖掘居民特长、搭建参与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让有热情、有专长的邻里能人变为小区“当家人”。其中十八湾社区创新“闲时社团人,忙时组织人”的工作机制,引导能人队伍主动认领小区治理项目,担任小区“建议员”“协商员”“管理员”“巡逻员”,参与志愿服务和议事协商活动,并通过“积分制”将邻里能人参与小区治理情况进行量化积分,累积的积分还可转换为队伍活动资金。不仅如此,社区周围的商企能人、社会组织能人、新就业群体代表也被发现、激活,签订共建协议,认领需求项目,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共同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基层治理不再是社区的“独角戏”,而是不同声部、高中低音组合的专业“大合唱”。
盘活空间资本,
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
随着各地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演进,不仅社区的办公空间得以持续扩张,发达省份部分城市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有些甚至超过3000平方米,而且城市社区办公场所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办事点,正在逐渐演变为服务居民、连接社区、支持创业和促进治理的综合型社区服务枢纽。新要求、新场景下如何盘活社区闲置公共空间,促其演化为服务周边百姓,提升治理效能的空间资本成为社区发展的新课题。常规的做法包括去行政化、去柜台化,通过空间分区,建成整合多项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辟居民议事协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平台,开放居民快递代收、打印复印、便民维修、信息查询、图书借阅、长者饭堂等生活服务平台,设置活动室、阅览室、书画室、多功能厅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空间等,有创新意识的社区面向社区年轻人还设立共享办公、创业孵化平台。在此基础上,南通市海门区用“空间换资源”的合作方式,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盘活社区闲置空间,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开放资源、搭建场景,以经营性收入反哺公益性支出,有效实现空间资源向空间资本的转型,实现社区服务常态化、可持续。
运用关系资本,
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力
无论国家行政资源如何下沉,地方政策机制如何引导,社区终究是由地缘、邻缘、友缘、情缘聚合而成,其间沉淀着复杂而又丰富的关系资本,包括居民邻里间长期互动建立的信任关系,共同的居住空间和文化标识等培育的公共记忆,社区内自组织、社团运营形成的协作关系等,这些关系资本看见或不被看见、显性或隐性,运用或任其沉默,直接影响基层治理的活力和内生力。有效运用社区关系资本最重要的是建构和长期培植社区内各类各级互信关系、有效激活沉默大多数和年轻人的参与动能、培育社区可持续互惠的利益机制。例如,南通市在基层治理中长期重视邻里资源,培植了多个像“你好,邻居”“友邻有声”等邻里共治品牌,打破城市社区邻里间低互动的坚冰,其间形成的邻里互信互助关系资本源源不断地向基层治理输送内生动能。
培植经济资本,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对社区是否存在经济资本还远未形成共识的情形下,可以将社区经济资本理解为以党建为引领、需求为导向、市场为逻辑,整合在地资源(空间、人力、文化等),形成可持续收益反哺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近年来,社区面对居民群众需求日益多元,而上级提供的资源有限,亟需通过市场化或准市场化手段获取应对问题及寻求发展的资源。多地开始尝试通过社区空间活化、培植社会企业、建立共建机制等实现“资源——收益——治理”的良性循环,其关键在于激活社区赋闲资源为社区经济资本,让居民、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组织、在地商企等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共同体。例如,南通市海门区创新“市场+低偿+公益”模式,引导142家爱心商企、11家社会组织进驻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共建项目173个,引导区属国企上线“爱帮忙”平台,为群众提供近百项让利便民服务。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