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带动产业链打造共富链

在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各地以产业链党建为突破口,创新探索“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书写了一篇篇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精彩篇章。从陇原大地到江南水乡,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各地正以“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务实举措,破解农村产业发展“单打独斗”的困局,坚持以党建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组织建在链上

筑牢产业发展“红色堡垒”‌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云田镇北站村的智能温棚里,高原红玫瑰竞相绽放,工人们忙着修剪花枝。这片现代农业园区是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与陇西县东西部协作的成果,也是党建引领产业链发展的鲜活注脚。当地创新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四链”模式,打破行政边界组建产业链党委,通过“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将分散资源整合为发展合力。陇西县设施农业产业党委副书记宋玉祥深有感触地说:“这一招有效集聚了区域内的资源、要素和服务,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立足兔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增加的实际,以村党支部为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把党员骨干、致富能人凝聚在产业链上,科学布局“智能设备研制——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四大板块,通过“产学研”“上下游”“大中小”“供销服”四类联建共建模式,推动形成党建引领、支部抓点带动的工作格局。会员企业山东兔兔健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担当“总管家”,提供“六统一”一站式服务,联合社统筹调配资源,村合作社承接代养任务,凭借“大户进小区、小户搞庭院”的多元模式,带动村集体与养殖户共同增收。

资源聚在链上

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产业链党建不仅解决了“谁来组织”的问题,更破解了“资源分散”的难题。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泗店乡统筹整合土地、物料、人才等资源要素,建立“龙头企业+基地+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新建余河村五房河组有机石斛驯化基地,探索推广“农户种植、基地收购”模式,带动产业链上游的种植环节,抓好农业种植“头”。新建生产加工及展销区有机加工生产车间,拓宽销售渠道,邀请杭州新媒体公司举办电商专题培训,为泗店乡产业发展输送电商人才,探索直播助农增收的新路子,抓牢产业发展的“尾”,以“头”和“尾”的良性互动,实现石斛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大樱桃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中四平街道是大樱桃的主产区,在“跨村联建”模式的带动引领下,街道党工委依托大连市普兰店区樱桃协会和贵耀农业合作社,联合天城村、费屯村、四平社区、长岭社区、雨霖社区、顾家社区组建了产业联合党委,盘活现有大樱桃市场以及闲置校舍,拓展特色农产品包装、深加工和销售各环节,打造以大樱桃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同时,依托贵耀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水肥管理、销售支持等工作,从而实现大樱桃标准化生产,保证了果品质量和销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群众富在链上

绘就共同富裕“幸福图景”‌

产业链党建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通过“党建+特色集群”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建成特色食品小微园区50亩,成立园区党支部,通过党员对接项目专班带动赤松茸、肉牛养殖等村级产业协同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党建+农文旅融合”则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堂”“猪儿粑研学体验”等特色项目,吸引中小学生参与实践3000人次。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盘活闲置资产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2家,带动15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8000元。

清晨,薄雾未散,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那甲镇餐甲村的韭菜苔地里,村民苏立花已经开始忙碌。“以前在外打工,心里总牵挂家里老人。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月薪2600多元,还能照顾家庭。”她的笑容里透着踏实。这背后是德保县以党建引领产业链、破解产业“小散弱”难题、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德保县通过“租金+薪金+股金+订单”等模式,让农民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分享发展红利。“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德保县委常委黄振诚表示,“我们用党建带动产业链、打造共富链,实现组织强、产业旺、群众富。”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以共富为目标的振兴之路,在德保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金浩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