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探索中,多地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业优势、志愿服务的群众优势紧密结合,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绘就了一幅幅为民服务、实干担当的生动画卷。

清晨,一群身穿红马甲的青少年志愿者敲响了86岁独居老人甄奶奶的家门。“我们是‘V笑有你’艺术团的,今天专门为您表演!”这是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苑社区开展“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幕。东营市以“新志愿融治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在锦苑社区,为解决治理资源分散、居民诉求复杂等问题,由胜利街道牵头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与发展中心,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才子计划”培育项目,挖掘志愿者潜力,提升志愿服务技能,策划一系列贴近居民需求的便民服务项目。如今,锦苑社区半数以上居民注册成为志愿者,“V笑生活帮”“V笑大碗茶”“星星成长”“一个人的剧场”等众多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涌现,形成了“联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动四邻、辐射居民”的良好共治与服务格局。

为解决志愿服务“有热情缺方法”的困境,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引导区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志愿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其中,嘉兴市秀洲区孝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孝慈)开发制作了《志愿服务管理实务手册》,规范优化志愿服务流程、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关注志愿者礼遇关怀。开展“社工帮”志愿服务项目,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领志愿者围绕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对困难农户实施“造血式”帮扶。农技专长志愿者通过开展指导培训、供需对接等举措,帮助困难农户解决了低产、滞销等问题。孝慈以宣传活动与带货服务,帮助86户农户实现每年平均增收超10000元,同时培育了一支由“社推官”“带货官”等组成、规模超过800人的稳定助农志愿服务团队。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着方法论下沉,志愿者带着居民紧跟,二者在党组织统筹下形成1+1>2的治理合力。

福建省晋江市坚持党建引领,以专业赋能为支撑、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融合试点社区治理增效。新塘街道晋新社区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构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轮驱动模式。社区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担任“枢纽员”,统筹3~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第三、第四网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联合晋江市第九实验小学党员教师志愿者,在邻里驿站开展“书香飘社区”绘本共读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阅读方案,活动吸引了80组家庭积极参与。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的紧密配合,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为居民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场景。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针对社区群众需求多元化的实际,推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并在沙雅镇向阳社区开展试点。向阳社区党支部携手沙雅县金雁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整合卫健等多部门资源,构建“党建引领+专业支撑+部门协同”的高效服务体系。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提供“菜单式”服务,社区党员志愿者积极带头,为老人代购药品、打扫卫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社区党员共同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情绪管理小组”等活动,帮助失能老人排解负面情绪。“多亏社区的小张医生每月来给我量血压、测血糖,还有志愿者小古丽经常来陪我聊天,真是太贴心了。”向阳社区71岁的失能老人海妮萨汗·尼亚孜激动地说。

多地通过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为基层治理添活力增动能。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从城市社区到乡镇,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力量优势、充分激发出群众热情,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