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站一场到街头巷尾,从社区院落到景区公园,天津处处可见这样身穿红马甲忙碌的志愿者……为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顺利在天津举办,天津市委社会工作部广泛动员各界人士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多元活动、立体阵地与高效统筹,为峰会筑起温暖服务屏障。这座曾诞生“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城市,正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风采。
全民参与绘就志愿图景
“以前总觉得志愿服务离自己很远,这次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还能实实在在为邻居们做点事。”河西区陈塘庄街道三诚里社区居民陈焱参加志愿巡逻后由衷感慨道。
为突出“百姓志愿”特色,天津市围绕美丽社区建设、安全稳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秩序引导、城市形象展示五大领域,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惠而实”的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参与”。党员干部与居民组成“环境清整队”助力美化小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化身“流动志愿者”参与单车摆放、道路指引……此外,“千行百业志愿行”活动还吸引医护人员、律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加入,为市民提供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文化展演等志愿服务。
据统计,今年3月以来,全市已开展“与上合相约 与志愿同行”主题活动5.7万场次,参与其中的志愿者超过180万人次,新增注册志愿者15万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周周有计划、天天有活动”的全民参与热潮。
点线面网构筑服务矩阵
“早就听闻五大道是很著名的景点,行程匆忙来不及做线路规划,就直接来了,当我问路时,志愿者细致地给我讲解了游玩线路。”外地游客王女士在五大道景区的志愿服务站点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为了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天津构建点线面网服务矩阵,打造众多“志愿地标”。
在峰会中,来自10所高校的998名青年志愿者在50余类志愿服务岗位开展服务工作,涵盖咨询服务、接送站引导、车辆调度等内容,以青春之名赴上合之约;在文化中心、古文化街、五大道等城市核心区域,6个志愿服务主题街区集中亮相,为游客提供咨询、讲解等服务,成为展示天津形象的“窗口”;在第二工人文化宫、人民公园、水上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6个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活力涌动,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向市民普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知识;在主要街区、海河沿岸、地铁沿线等重点区域,打造43个志愿服务重点点位,形成“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志愿者帮助”的服务圈。
线上平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市依托志愿服务网提升志愿服务供需平台,设立宣讲教育、文化体育、生态环保、应急响应等9大领域,组织400余支市级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志愿供给”,发布500余个市级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文化宣传等服务,兼顾“广度”与“精度”。
统筹协同彰显城市担当
为确保志愿服务规范高效,天津市强化统筹协同,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格局。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将“百姓志愿 百姓实践 百姓美好生活”主题活动作为服务保障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重点内容,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发布19个重点服务项目,每月召开调度会推进工作。同时,联合6个部门开展志愿服务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规范服务流程与人员管理,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秩序”。
“这件红马甲分量不轻,它不仅代表着志愿者的身份,更承载着服务峰会、展示天津形象的责任。”刚领到红马甲的河北区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志愿者张轶坤,小心翼翼地将红马甲叠好放进包里。
为了提升志愿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慈善协会制作发放7400件志愿者马甲。峰会期间,以社区为主阵地,组织志愿者就近开展培训服务、环境整治、道路指引等活动,展示天津“志愿之城”风采。
天津市通过“讲好上合故事 展示天津风采”志愿宣讲活动,组织志愿者讲述上合故事、中国故事、天津故事。此外,通过“海河分”小程序为星级志愿者提供礼遇,为拥有“天津志愿者证”的市民赠送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志愿者权益。
从街头的文明引导到社区的环境整治,从文化宣传到应急保障,天津市的志愿者用脚步践行责任,用行动传递温暖,以全民志愿的磅礴力量,向世界展现了这座“志愿之城”的独特魅力与担当。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