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理论视界)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行业协会商会作为连接政府、企业与社会的桥梁纽带,既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润滑剂”,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黏合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为其高质量发展锚定政治方向。党建引领作为贯穿改革全过程的“红色主线”,以组织、制度和群众工作优势破解管理体制堵点,为改革注入持久动力。

党建引领

夯实改革根本保障

党建为改革校准方向。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是涉及职能、治理、服务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频共振。通过将党建入章、建立党组织前置讨论重大事项制度,明确党组织职责,确保行业协会商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党建为改革凝聚合力。党组织是连接会员企业的重要纽带,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吸纳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入党,以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激发会员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同时依托群众工作优势解决问题,协调资源,形成全行业参与的改革合力。

党建为改革注入动能。党组织通过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传递产业政策与监管要求,帮助协会把握发展大势、找准改革切入点;推动协会商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使其在对接资源、搭建平台、行业调研中更具优势,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创新机制

提升党建引领效能

健全责任联动机制,压实“责任链”。强化党建引领,需建立“行业管理部门牵头抓总、业务主管单位具体指导、属地党组织兜底保障”的责任体系,明确各主体在党建规划、组织建设中的职责,避免“多头管、都不管”。同时,将改革成效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定期调度、专项督查、述职评议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

完善标准化建设机制,筑牢“基础桩”。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改革的“战斗堡垒”,需制定标准化建设规范,明确党组织设立、班子配备、党员发展等标准。针对新兴领域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动态管理、双向报到”机制;结合行业差异制定一行业一特色指引,避免“一刀切”,让基层党组织不仅建起来、更能强起来,具备引领改革的能力。

构建服务赋能机制,激活“动力源”。党建需与协会服务功能深度融合,建立“党建+服务”模式:以党组织为纽带搭建政策解读、资源对接、人才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党员骨干开展行业调研、形成高质量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党组织与会员企业、产业链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协同,让会员企业形成改革共识。

深化改革

推动协会商会健康发展

在监管优化上,构建“党建+监管”协同体系。打破传统行政监管“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限,将党组织政治监督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结合:通过党组织监督协会落实政策、遵守法规,杜绝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监管部门与党组织信息共享,将党建成效纳入等级评估、信用评价;党组织参与制定行业规范,形成“政府监管、协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方格局。

在治理完善上,建立“党建+治理”融合模式。推动党组织与治理机制深度融合,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党组织负责人进入决策层、管理层;落实党建入章,健全以章程为重点的内部制度,覆盖会员管理、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由党组织牵头开展民主议事,保障会员知情权、参与权,避免“少数人说了算”,提升治理科学性。

在功能升级上,打造“党建+服务”赋能平台。以党建拓展服务领域、提升质量:服务企业方面,开展政策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破解企业融资难、转型难;服务行业方面,加强调研、发布发展报告、推动标准制定,助力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方面,组织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让协会商会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提供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深化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