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小羽绒”散发“大热量”

“我们这款羽绒服款式新、轻便、好看,同等充绒量保暖效果比市面上常见的‘70绒’高20%左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羽绒一条街,售货员正在向购物的客人介绍店里的产品。一条街开业当天,45家品牌店铺、16家重点羽绒企业集中亮相。在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港南区坚持在产业链上建组织,整合职能部门、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力量成立羽绒产业链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推动羽绒产业强链、延链、固链,助力“小羽绒”散发“大热量”。

阵地强链,赋能“集散地”

走进桥圩镇羽绒产业园内,一派繁忙的景象。羽绒制品厂里,排列有序的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轻快声响。“现在,我们的原料进口不仅物流距离缩短约1500公里,成本也降低了。”羽绒制品企业负责人杨朝东说。

为提高羽绒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链党委整合资源打造贵港市羽绒产业信息、检测、仓储物流“三中心”:信息数据中心与中国羽绒信息网、羽绒金网及仓储中心联网,可实时获取全球行业动态;检测中心提供高效检测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产业升级;仓储物流中心集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于一体,在广西落地海运进口通关监管改革后,依托钦州港“口岸直验直运”模式,原料通关后直抵贵港,较传统物流距离缩短1500公里、时间减少三分之一、单柜成本降低5000元,有效为企业减负增效。

在“三中心”的支持下,羽绒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港南区新增规上羽绒企业19家,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产业延链,拓宽“朋友圈”

在横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排毛、切片、分选、插球等不同工序。“我们车间有150人左右,每月能生产4万打优质羽毛球,年产值在4000万左右。”车间负责人黄宏盛介绍,“我们在这里建厂,正是看中了当地丰富的羽绒资源、完善的政府配套政策以及产业集聚的优势。”

港南区羽绒羽毛加工年总产量达1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8%、全球市场的18%,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党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贵港江南工业园区羽绒产业片区,立足“往精深加工、做羽绒制品”的理念,打造“一园七区”专业分区,配套羽绒贸易、加工、检测、研发等八大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智能设备,驱动产业从“传统加工型”向“多元高端型”迭代。

“企业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我们降本增效。”产业链党委副书记、贵港市羽绒协会常务副会长陈绍平表示,“同样的羽毛,在出绒、剪羽等步骤之后,剩余的原料还可以用来制作骨粉、氨基酸等产品,有效提高原料利用率,实现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

服务固链,畅通“服务区”

为加强职能部门服务产业发展的时效性,产业链党委将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工信、人社、生态环境等部门纳入服务体系,按照“每季度定期+有需要随时召开”的模式召开联席会议,构建“企业点单——党委派单——部门接单——企业评价”闭环服务机制,能现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整理问题清单派单给对应职能部门,并在解决问题时请企业进行评价,靶向破解企业痛点堵点问题,以高效服务护航企业发展。

“我们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人才联育、资源联享、服务联办等‘五联赋能’行动,实现了组织建强和企业发展‘双赢’。”港南区羽绒产业链党委书记施盛才介绍,“特别是在强化职能部门服务企业方面,有效调动全区各单位主动服务意识,主动联系企业、服务企业,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用工难、审批慢、销路窄等‘中梗阻’问题,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下一步,产业链党委还将不断增强羽绒特色产业发展意识,从挖掘文化内涵、加快产品升级、完善产业链条、创新宣传营销、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转型升级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提高核心竞争力,以产业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黄福奇 杨盛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