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到“用”,友好阵地活起来

随着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成为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各地纷纷打造面向他们的友好场景。

友好场景的价值不仅在于“建起来”,更在于“用起来”——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使用方式、健全保障机制,让每一处服务阵地都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温暖港湾”,让每一项服务举措都能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

友好场景的“用”,始于精准捕捉需求的“最后一米”。

湖北省宜昌市聚焦新就业群体“休息难、饮水难、进门难”等问题,今年启动友好场景建设,建成友好楼宇商圈40余个、友好小区700余个,设立“小哥食堂”30余家。服务站点不仅统一悬挂标识,提供就餐优惠、快速通行、紧急充换电等便利,部分站点还延伸引入健康体检、证件办理等服务。

新就业群体的工作节奏快、活动范围广,需求往往分散且即时,如何充分运用服务阵地,多地实践给出了答案。

安徽省池州市在暖“新”驿站设立“小哥直报点”,配置意见箱、选聘党员“直报员”,让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能随时投递诉求;同时开通“一码直达”通道,扫码就能提交问题,实现“指尖反馈”。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近日点亮“人民城市 全域友好”服务地图。上海市依托友好阵地,链接多方资源,构建“基础+特色”“集中+常态”的多层次资源供给链,不断织密功能叠加的“服务网络”。在友好阵地中,新就业群体不仅可以歇脚、享受优惠餐饮,还可以获得医疗、法律援助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在阵地建起来的基础上,把资源聚起来,让效果显出来。

友好场景的“用”,贵在创新服务形式的“多元适配”。不同新就业群体的工作场景、需求重点各不相同,单一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各地通过因地制宜探索,让友好场景的使用更具针对性与灵活性。

刚刚结束的暑假里,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源,将暖“新”驿站延伸为“爱心托管空间”——“华仔骑手驿站”开设公益托管班,提供作业辅导、美术、益智棋类等课程,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的子女托管难题。“孩子在这里学知识、交朋友,我们送单也更踏实了。”一位快递员说。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城际·海棠驿站。驿站里,“海棠蓓蕾”暑期班课程热闹开展,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展绘画等活动。驿站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开设了作业辅导、安全教育、兴趣拓展等课程,大大丰富了新就业群体子女的假期生活。

创新让友好场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延伸到情感共鸣、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真正实现“按需服务”。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街道打造“核心枢纽+区域节点+末梢微站”的立体服务网络,2个主阵地辐射6个党群服务中心合建阵地,N个灵活布点填补300米服务半径空白,实现“街头巷尾有驿站”。在此基础上,主阵地每月开展交通安全、应急急救等“技能课堂”,满足共性需求;合建阵地则根据周边环境差异化服务——在学区周边培训避堵路线,在别墅区规范私密配送礼仪等;微站则提供电动车充电、应急医疗等即时补给,解决突发问题。

东丽湖街道还牵头在各阵地举办“春季恳谈会”、茶话会等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倾听新就业群体诉求,用“有温度的互动”替代“刻板说教”。

“驿站的技能课实用,茶话会能说心里话,现在路过总会进来坐坐。”东丽湖街道辖区的一名外卖骑手说。

此外,各地还在友好场景上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搭建“实训课堂”“成长学院”“职工夜校”等服务载体,以此加强新就业群体实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