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优化基层治理模式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移动在AI+应用领域,展示了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为代表的案例,服务圈打造8个具体场景,配套建设居民端小程序及本地化的DeepSeek(深度求索)系统,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8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要求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

如今,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以技术创新破解治理难题,用数字温度传递民生关怀,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加速转型。

起飞升至120米高空,无人机沿着村道飞行,开启自动巡查模式,运用AI(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周边是否存在违章搭建、垃圾焚烧等情况。发现违法行为后,无人机实时拍照并上传至平台,以便工作人员核查处置……上海市崇明区近日正式投入运行的“兴智巡”无人机管理平台,融合AI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赋能。

在基层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曾是普遍难题。重庆市城口县坪坝镇以“141”智治平台为核心,用技术破题。3套搭载AI算法的高清摄像头24小时值守老街区,不仅精准识别车辆违停、垃圾暴露等治理顽疾,还能监测行人倒地、人群聚集等异常情况。

不久前,坪坝镇有居民发现房屋前的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便通过平台拍照上传到“141”智治平台。维修人员1小时后便赶到现场,完成管道疏通工作。居民对问题处理效果非常满意:全程不用跑,在平台上还能看到反映问题的处理进度。

人工智能为基层减负带来更多可能性。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社会作用,与企业联合探索“人工智能+社区治理”场景应用,帮助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海滨社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社区构建的“智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用AI摄像头替代人工蹲点巡查,高效解决违规钓鱼、倾倒废料等难题;靠AI数据分析提前研判风险,用精准服务匹配居民需求。

“智慧治理不是‘机器换人’,而是通过技术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双向提升。”海滨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既需技术赋能,更要人才支撑。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创新推出“AI训练工具箱”,为社区工作者成长注入“数智动能”。该工具箱融合VR(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高仿真“案主”交互等模块,社区工作者可在模拟场景中演练纠纷调解、特殊群体帮扶等实务。AI系统如同“智能导师”,实时反馈语言表达、情绪管理等细节,构建“需求分析——精准培训——场景实训——评估优化”的能力培养闭环。

与此同时,中关村街道还自主研发“关芯”政务服务系统,整合辖区“人、地、事、物、组织”数据,7×24小时响应居民诉求,通过“线上社区议事厅”畅通民意渠道,为新就业群体定制“暖心服务包”,让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

重庆市城口县坪坝镇菜市场周边的AI“天眼”自动识别违停车辆并在半小时内完成处置,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社区工作者通过VR实训系统提升纠纷调解能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海滨社区用AI数据提前预判安全风险……基层治理的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治理资源下沉、服务前移,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