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当好湾区居民的贴心人(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

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茂盛社区,党委书记杨斌的手机里存着数百位居民的电话,其中有不少是港澳同胞。今年是杨斌扎根社区的第32个年头,从青丝到华发,她坚守为民服务初心,成为特区社区治理的“活字典”、湾区民心相通的“筑桥人”。

1993年,杨斌满怀热情开始社区工作生涯,这个时期的珠海生机勃勃,五湖四海的人来这里追梦,也带来了各地的家乡话。

一次上门采集人口信息时,潮汕阿婆的一句方言“没北”(不认识),连同紧接着的关门声,给她上了社区工作的“第一课”。“语言不通,就无法和居民正常沟通,工作便无法开展。”生性不服输的杨斌,暗自下决心要攻克这道难关。

杨斌利用一切机会,自学潮汕话、海南话、客家话、粤语等多种方言。就这样,街道、社区里多了一个会多种方言的热心小姑娘。“跟居民不能有距离感。”杨斌说。走街串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硬是靠着“进门槛、跨心坎”的笨功夫,她慢慢走进居民心里,也从懵懂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社区工作者。

2005年,杨斌担任拱北街道华平社区党委书记。摆在她面前的是“三多”难题:老旧小区多、学校多、流动人口多,公共事务繁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不高。

如何破局?杨斌从“人”入手,深入挖掘居民骨干。走访中,她发现一位从外地来珠海、在小区做保安的退役军人是党员,于是主动联系,鼓励他“亮明身份”积极参与组织生活会。在第一次组织生活会上,这名保安激动不已:“我终于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在这名党员的帮助下,杨斌找到了更多流动党员,并帮他们找到组织。杨斌还掌握了小区及周边困难群体的情况,同时链接资源为失业人员联系学校,开展电脑培训,为他们推荐工作,华平社区也因此成为2010年珠海首批充分就业社区。

在杨斌的带领下,华平社区积极推行社区党建网格化,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建在楼栋里。同时,创新打造“相约周二”“党员积分管理”等党建品牌,组织开展便民服务、义诊、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极大提升了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情聚华平”的治理品牌越擦越亮。

2019年7月,杨斌迎来新挑战——到与澳门一水之隔的拱北街道茂盛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桥头堡”,面对的是更为特殊的情况:众多港澳居民在此居住,但对内地社区工作和党组织缺乏了解。

“一位澳门居民告诉我,她在社区住了近20年,不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干什么的。”杨斌意识到,让港澳同胞“愿意来、住得下、融得进”,是新时代社区工作的新课题。她的答案依然是“党建引领”。

为此,杨斌充分发挥社区党委领导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珠港澳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拱北港澳义工服务站、珠澳(香洲)职工服务中心、珠港澳(涉外)家事调解委员会……一个个创新平台相继成立,为港澳居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杨斌总结出“架桥连心”工作法,着力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民生融合、民心相通。

杨斌主动与港澳居民交朋友,引导他们通过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参与治理。“社区搭建平台,让居民在平等议事中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在社区党委的推动下,港澳居民当选为小区业委会主任,成为社区治理的得力助手。

一次,杨斌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对面澳门一老年公寓冒起白烟,还突闪火花。她立即与澳门的义工联系,精准提供信息,协助遏制了火灾的发生。危难时刻的援手,更显情谊珍贵。如今,不止社区党员,许多港澳居民也亲切地称她“书记”。还有很多澳门居民说:“珠澳边界有堵墙,但我们的心中没有墙!”

三十二年芳华,献给万千“芳邻”。杨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用创新推动融合,在平凡的社区工作岗位上,始终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平凡誓言。“我将继续当好湾区居民的贴心人,将茂盛社区打造成一扇生动展示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窗口。”杨斌说。

(杨斌简介: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茂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党的二十大代表,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百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本报记者 金浩月 通讯员 刘清平)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