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志愿服务体现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活力,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纽带,是推动资源整合、服务落地、管理延伸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践“三同三分三小”总体思路,以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为抓手,聚焦解决多元力量整合、社区服务精准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三同”强引领,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组织同心,整合社会资源。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可以有效弥补基层资源不足、服务触角不深等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为此,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以“党建链”统筹“资源链”“服务链”,汇聚共建机关、爱心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等多方力量,构建37个社区“融合服务联盟”,统筹调配9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2700多名志愿者,组建助老康养、助幼护苗等65支“十助”志愿服务队伍。
供需同频,精准匹配清单。实现志愿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对接,关键在于建立需求明晰、资源明确、对接高效的运行机制。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社区党组织链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议事协商等工作,收集居民意见建议,梳理形成“需求清单”46张。同步摸排社区共建单位资源,形成23张“资源清单”。统筹服务力量,归并形成“服务清单”127项。设立专项“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资金池”,建立“需求发布——资源对接——项目认领——服务落地”机制,确保供需高效对接。
阵地同建,打造融合矩阵。建立“组织联动、队伍联建、项目联育、服务联做”等四联机制。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资源矩阵,线上打造“融合发展”等数字化平台,实现服务需求智能发布、资源精准匹配、过程透明监督;线下升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形成线上资源对接、线下做实服务的互动。
“三分”重赋能,提升精准服务质效
分层培训,建强骨干队伍。区级层面,针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定期开展项目策划、资源链接等实务培训。街道层面,聚焦社区“两委”成员、志愿者骨干,建立“志愿者——志愿者小组长——志愿服务项目主管——社区治理顾问”成长路径,从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方面开展培训。社区层面,制定26份带教清单,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手把手”带教志愿者,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分类推进,聚焦重点群体。在新老居民融合型社区,侧重“一老一小”群体,集成推进送餐代购、银龄学堂等服务,组建90余支“小红萌”志愿服务队,促进代际沟通。在城市社区,侧重“一青一新”群体,依托118家志愿服务站点、“和合夜校”、暖“新”阵地,为年轻居民、新就业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在农村地区,侧重困难群体,组织志愿者“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到户,解决生活照料、康复辅助等问题。
分步带领,深化协同服务。组织6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7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通过全程参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服务执行与评估,对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调研、项目谋划、业务培训、服务开展等重点环节按需指导,全链督导社区“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的制定。
“三小”求实效,深化善治惠民成果
按需求建项目,以“小而美”彰显“大作为”。建立社区融合发展项目库动态机制,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基于“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孵化贴近居民高频需求的“小而美、暖而实”项目。实施“红绿蓝”三色分类管理,明确项目目标、周期、资源与评估标准,切实将“需求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新模式优服务,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推行“互联网+融服务”模式,实现需求智能抓取、资源精准匹配、项目在线认领、过程透明监管、成效即时反馈的闭环管理。定期发布“志愿服务周预告”,引导服务精准对接日常诉求。
强机制解难题,以“小支点”撬动“大治理”。聚焦邻里纠纷、新居民融合等难点,建立协同机制,引导司法社工、调解员、社区居民骨干等组建志愿服务队,使志愿力量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力助手。精心培育“和谐之声”“银龄茶摊”等品牌项目,让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的“黏合剂”。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分管日常工作〉、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