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效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湖北省随州市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强组织、建机制、聚合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矛盾调解品牌、以小切口开展项目化服务、创新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探索实践,有效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
湖北省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主线,通过健全体系、聚合力量、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织密“组织体系”,筑牢治理“主心骨”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市、县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将基层治理纳入全市重大改革事项,推行“一画像四清单”(即村〈社区〉精准画像和问题需求清单、多元资源清单、治理服务清单、特色治理项目清单),分类推进“补短板、提能力、创特色”三大工程。推动组织延伸。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湾组、楼栋延伸,选优配强1056个城市住宅小区党支部书记、3000多个楼栋长及7000多个村民小组党小组组长,设立1.8万户党员中心户。推动1744个机关党支部与小区结对,1.6万余名党员常态化下沉。健全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3.8万名村(居)民参与议事协商。建强服务阵地。推进14个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建成小区驿站383个、湾组服务站206个,打造暖“新”驿站40个。
建强“骨干队伍”,激活治理“内生力”
着力锻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基层治理骨干力量。育强“领头雁”。实施“明星书记”培育计划,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培育库,开展培训20余期,培树“明星书记”80名,储备后备力量650余人。规范社区工作者队伍。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2025年新招聘社区工作者140人,落实“岗在网格、责在连心”机制,抓好履职培训。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发展,不断提升治理服务水平。壮大志愿服务力量。深化“党建+志愿服务”,优选党员骨干担任网格长、楼栋长,发展特色志愿服务队,推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强化积分激励。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有36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2730个。
架设“连心桥梁”,提升服务“响应度”
以机制创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优化网格。推行“微格精治”,细分治理单元,将多网整合为“一张网”,实现“一网统管”。落实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制度,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关爱行动”,提供精准服务。创新参与形式。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热情。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机制,召开小区联席会议4200多场,解决居民诉求5900余个。推动主动治理。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建立闭环办理机制。推动党员干部领办民生实事,今年以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领办430件。推动基层减负。制定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规范考核及挂牌,减少考核事项30余项、指标800余个,清理“滥挂牌”2.5万块。
打造“善治样本”,结出惠民“丰硕果”
鼓励基层首创,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治理品牌。“逢四说事”解纠纷。设立周四“说事日”,全市各乡镇街道设立工作专班接待群众来访,通过“逢事解事”“协商在一线”等品牌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物业联建优服务。开展服务用房清理和物业服务专项整治,探索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多方联动”添活力。健全多方联动机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6800个,设立社区公益基金616个,持续深化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四民工作法”,创新延伸聚党员、促引领,聚居民、促和谐,聚能人、促两创,聚商贾、促发展,聚同胞、促回流,聚贤达、促服务的“六聚六促”特色工作法,不断优化“温馨家园草店子”“微笑白云湖”等社区治理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本版内容由湖北省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