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有人管琐事、有人问难事、有人帮急事

晨光漫过薄雾,广水市十里街道清水桥社区文化广场迎来新的一天。72岁的黄阿姨背着印有“老年大学模特队”的帆布包招呼同伴说:“舞蹈老师今天教新步法,咱们快点走!”不远处,李大妈对刚买菜回来的邻居说:“磨刀师傅在这儿,赶紧拿钝刀来磨!”这浓郁的烟火气,是广水市基层治理质效双升的鲜活注脚。

困局催生觉醒

清水桥社区2023年的“居民诉求清单”:“无路灯”“孩子放学无人管”“停车难”“缺绿地”……作为常住人口过万、外来务工者占四成的人口高密度聚集社区,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缺位是彼时社区面临的棘手问题。和清水桥社区相似,应山街道八一社区同样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干部像‘救火队’”的困境。

2024年,广水市委社会工作部调研发现,“一老一小”需求是居民关注的重点——老人盼品质晚年,孩子需成长沃土。为此,广水市锚定“‘一老一小’是关键”,选取清水桥和八一社区为试点,以项目化探索新路径,让社区成为有温度的家园。

激活内生动力

2024年的学雷锋日,清水桥社区活动丰富多彩:磨刀、义诊、修家电摊位人头攒动,舞台上演着精彩的节目。“首场活动就来了这么多人!”社区党委书记邱军十分欣慰。这样的效果源于“项目运作+专业指导”机制。2024年,广水市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由高校教师全程指导,专业力量贯穿活动始终。

八一社区则创新“积分制+一约四会”治理模式,居民参与活动、服务可积分兑换服务。“以前喊人搞卫生无人应,现在早晨7点就有人主动拿扫帚下楼。”社区党委书记刘建元说。积分还与红白事简办挂钩,如今社区里大操大办的少了,居民间的互助多了。

硬软件双提升

试点成效斐然。仅2024年,两个试点社区就开展活动80余场,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解决诉求136件,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从68%跃升至92%。

硬件焕新是基础。“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广水市通过实施道路黑化、管网优化等“五化”补齐民生短板——清水桥水泥路变沥青路,曾家湾河堤成步道,新建3个口袋公园。“以前晚上出行只能靠手电照路,现在有路灯照亮,还有监控,踏实!”居民夏大爷感慨。服务空间同步升级,清水桥社区建成84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760平方米的老年大学、200平方米的健身房,老少各得其乐。

除了硬件设施,“软件”迭代同样关键。广水市构建精细组织体系,将党组织触角深入基层。清水桥社区28名下沉党员组成服务队,每周三到社区报到,帮居民缴费、辅导孩子、调解矛盾。“下沉后才懂‘为人民服务’的分量。”一位党员说,独居老人“比亲儿子还贴心”的夸赞让他深受触动。

从试点到全域

试点经验正加速推广。2025年春节后,城郊街道富康社区居民得到“民生礼包”:新老年活动中心、“4点半学堂”添陶艺课、周三便民点开放……“好服务会越来越多!”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说。

居民的期待变成现实源于广水市基层治理“拓面行动”。2025年,广水市在首批试点基础上新增5个社区,计划2027年全覆盖。“让经验惠及更多人。”广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试点还将融入“智慧社区”建设。

应山街道前河社区“完整社区”15分钟生活圈经验入选湖北省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居民陈阿姨感言:“家门口过便捷日子,就是最好的社区。”

清水桥“邻里节”、八一“积分超市”、富康“家庭故事会”……如今,社区“有人管琐事、有人问难事、有人帮急事”,从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精神层面的丰盈,广水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本版内容由湖北省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