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他们穿梭在市井巷陌,连接千家万户,是维系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切实加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既是一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考题”,也是一道需要细致解答的“必答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等,从制度层面对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积极探索,以法治为笔、以创新为墨,纷纷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有效路径,书写着权益守护的生动答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聚焦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紧盯重点产业、重点人群,因地制宜分类打造25个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完善集法律服务、权益维护、争议化解等于一体的全要素服务保障网络,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着力打造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视频咨询、智能咨询、电话咨询、留言咨询等,让企业、群众及新就业群体可足不出户视频连线各类公共法律服务机构,“零距离”享受优质法律服务资源。
此外,宁夏打造集法律服务直播间、温馨谈话室、图书角、咨询室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以宁夏智慧公共法律服务调度管理平台为载体,赋能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热线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解、法治体检、合同签订、普法宣传等多项法律服务。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开放日”等专项活动,有效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
服务阵地建起来,更要“活起来”。“以前遇到法律问题,根本不知道该找谁、去哪办。现在好了,照着地图走,调解、咨询、援助‘一站’搞定!”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这是许多新就业群体的真切感受。针对新就业群体“时间碎片化、地点分散化”的特点,金东区立足“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成果,打造“法务服务集聚区”,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等高频服务事项集中布局,并绘制清晰的“服务地图”。同时,在快递物流、网络平台、大货车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依托358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12348热线,织密服务网络。区司法局联合工会、行业协会商会等力量,针对快递、外卖、电商物流等领域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通过“浙里调解”“解纷码”等平台实现“指尖解纷”。成立“服务联盟”,推动律师事务所与行业协会商会结对帮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设“绿色通道”,推出“律师+调解”“咨询+援助”等服务模式,更好满足新就业群体个性化需求。
服务不仅要“兜底”,更要“靠前”。广东省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新就业群体关心的劳动权益、合同纠纷等关键问题,创新法治宣传形式,依托“新星法湾·公共法律服务站”、园区企业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平台,持续开展专题法律讲座,深入浅出讲解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内容。同时针对新就业群体精心策划“以法之名,暖心护‘新’”模拟法庭活动,邀请他们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沉浸式体验法律程序。依托“新星法湾·公共法律服务站”开展“法治剧本杀”品牌的常态化运营,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普法形式,有效提升了其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护航”,各地正以法治力量为新就业群体撑起“安心伞”,让他们在奋斗路上更安心、更有底气。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