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城市社区资源匮乏、服务质量不高、居民邻里关系渐疏等难题,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引领重塑社区治理生态,印发了《佛山市高明区推进“两社三中心”试点 共建“幸福之城”工作方案》,通过“善引领、善协商、善共治、善服务”重塑“熟人社区”,打造富有“社气”、彰显“社品”的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1234N”机制织就党群“服务圈”
高明区委社会工作部以“一核引领、两社提升、三中心提质、四善小区、多方共治”创新“1234N”机制。在首批试点的荷城街道中山社区,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10分钟服务圈”,实现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社区服务中心、长者饭堂、图书馆等便民场所。
“现在办老年证不用出小区,志愿者还上门帮我跑腿,真是太方便了!”72岁的独居老人陈伯对中山社区“零跑腿”政务服务进小区活动竖起大拇指。
每逢周末,中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化身“政务便利店”,现场设置材料预审、信息采集、业务办理三大功能区,10余名党员干部和居民志愿者化身“政务导办员”,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流程贴心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身份证更换、养老认证等高频业务70多件。与此同时,中山社区在榕树下通过“街坊饮茶”的方式,为居民代表参与社区议事开辟了便利场所。“充电桩选址争议大,咱们今天敞开了聊。”这种“一杯清茶化千愁”的议事协商模式,已为中山社区居民解决电梯安装、垃圾分类等急难愁盼问题280余项。
“鹭邻公社”点燃居民参与热情
高明区创新打造“公益性+普惠性+专业性”三级服务体系,发动47家爱心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等民生项目,链接社区各方爱心资源,撬动180余万元资金直接反哺社区公益服务。
日前,首个“岭南邻里节”在高明区开幕,通过杨和镇人和社区鹭湖小区热心居民组建的“鹭邻公社”,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文娱公益演出,共筑文化盛宴。同时,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社区龙舟赛、民俗剧场、体育竞赛、亲子研学、夏令营等“每月一主题”项目,吸引大量居民踊跃参与。
“现在‘鹭邻公社’每个月都自发组织不同主题的邻里节活动,居民在小区微信群就能免费报名,聚在一起天天都过节!”鹭湖小区居民陈女士笑着说。
高明区实施“强统筹——强培育——强帮扶”三阶计划,将33个社区的社会组织培育成服务居民的“主力军”。“银龄颐养”行动的发起人王阿姨,带领退休教师组建“爷爷奶奶讲师团”,开办妙笔生花书法班、银龄合唱团、儿童夏令营课堂、武术健身班等。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居民约1000人次。
“积分红黑榜”激发治理活力
“上周刚用150积分兑换了洗衣液,以后我要更积极地做公益,攒积分!”居民陈姐展示着手机里的积分页面。更合镇推行积分制管理,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活动可获得积分,凭积分可兑换商品或服务。
这种“付出——积累——回报”的正向激励,让居民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
中山社区打造的“积分联兑”机制,吸引了65家企业商家加入爱心联盟,开展免费理发、技能培训等200余项服务。居民只需向爱心商家出示志愿服务“积分存折”,即可享受到商家折扣等多种福利。“商家争着做公益,不仅盘活了社区资源,让服务活动更加多样,居民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中山社区党委书记黄日文说。
此外,高明区各镇街均建立社区居民公约“积分红黑榜”。“红榜”公开表扬遵守居民公约且积分靠前的模范家庭,并对“红榜人物”发放荣誉证书,给予优惠政策和实物奖励。“黑榜”曝光不文明行为,通过建立村民小组微信交流群,及时上传违反规定行为的现场照片和情况说明。截至目前,高明区已累计建立400个居民公约“积分红黑榜”公开栏。
(本报通讯员 陈信尧)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