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活力遇上“银发”力量(微光成炬)

“傅婆婆,这次数学我考了95分!”12岁的小雨举着试卷,兴奋地跑进“傅婆婆暖心室”。正在整理图书的傅之英老人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接过小雨的试卷仔细端详,眼含笑意:“小雨进步真大!咱们说好的奖励可不能少。”说着,她从抽屉里取出一枚精心准备的手工书签。这个温馨场景,正是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万盛经开区)“银发”志愿者日常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万盛经开区创新构建“银发”志愿服务体系,组织400余名老年志愿者开展心理关爱、课业辅导、艺术培养等志愿服务,打造“杜老师工作室”“傅婆婆暖心室”等特色品牌,累计服务青少年3万余人次,用“银发”力量护航青少年成长。

“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持续的关注和陪伴。”在南桐镇八〇一社区“杜老师工作室”,朱显炯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作为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朱显炯退休后主动参与社区青少年课后辅导志愿服务,这一干就是11年。

万盛经开区在全区范围内设立30余个“五老”工作室,组建1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即区级成立“银发”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设立“银发”志愿服务站,村(社区)建立“银发”志愿服务点,打造“15分钟服务圈”。

截至目前,全区“银发”志愿服务站年均开展活动600余场,服务时长累计超5万小时。

走进金桥镇金灵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堂”,10多名孩子正在“银发”志愿者指导下学习传统“金桥吹打”的演奏技巧。“身体自然放松、两眼平视、两手抬起让乐器与身体成75度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登洋爷爷手把手进行教学,孩子们专注地模仿着他的演奏姿势。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金灵社区上演。

万盛经开区完善“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打造“15分钟艺术圈”特色品牌,让每个孩子都能近距离接触优质美育资源。其中,“银发”志愿者为孩子们开设的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课程累计为1.2万人次提供特色辅导。

“各位家长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在“家庭教育进万家”直播间,万盛经开区和平小学退休校长屈家乐正在讲解亲子沟通技巧。

“多亏了‘银发’志愿者的直播课,我和女儿的关系缓和多了。”单亲妈妈张女士通过在直播间与“银发”志愿者的互动咨询,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叛逆期女儿相处。目前,这种“直播课+微课堂+一对一咨询”的互动课堂,万盛经开区已举办30期,让5万余个家庭受益。

在万东镇,“银发”志愿者则组建了11个“钉钉社区圈”。80岁的退休教师孙炳林每天都会解答孩子们的学习疑问。“虽然反应比年轻人慢些,但解题经验更丰富。”孙炳林笑着说。如今,在孩子们的心中,孙炳林成为他们的解题“大师”。

在万盛小学门口,总能看到一群特殊的“护学”爷爷。他们统一佩戴红袖标,风雨无阻地维持放学秩序。“孩子们的健康、安全牵动着志愿者的心。”志愿者何腾蛟老人说。

这种“一老一小”的温情互动在万盛经开区并不少见。在青年镇,“银发”志愿者将手工艺品义卖收入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在关坝镇,孩子们定期走进养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在丛林镇,“银发”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成“忘年交”……

“志愿服务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重焕光彩。当‘银发’力量与青春活力相遇,实现的不仅是服务效能的提升,更是代际间的理解与传承。”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何莲)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