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提质 管理增效 回应期盼

——辽宁省不断加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

编者按: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关爱服务,落实平台企业责任和属地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辽宁省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将关爱服务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辽宁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新就业群体痛点难点问题,围绕“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工作理念,整合属地、行业、平台企业等资源力量,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让新就业群体说话有人听、愁事有人办,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建强组织阵地

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干外卖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发现身边的‘爱心驿站’、暖心食堂、友好商户越来越多,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环境的友好!”在抚顺市新抚区永安台街道南阳社区“爱心驿站”内,网约配送员小王感慨道。

这是辽宁省坚持党建引领,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落到实处的生动缩影。辽宁省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通过抓牢行业党建带动抓活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抓紧行业管理职责带动抓实新就业群体服务保障,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强大动力。

辽宁省先后成立省级层面互联网行业党委、快递行业党委、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构建起权责清晰的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扫码报到”行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将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截至目前,累计新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800余个,摸排新就业群体党员1.51万名。

沈阳市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健全组织共建、信息共享、难题共解的工作机制,强化对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将行业党建工作职责写入网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三定”方案,指导市、区两级互联网、交通运输、网约配送、快递行业党委应建尽建,分工负责抓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为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沈阳市深入开展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设置流动党员登记报到点,通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建立流入地、流出地流动党员党支部,加强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的“双找双建双管”措施,让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找到“家”。

新就业群体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大连市组织开展新就业群体摸底排查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分层分类建立工作台账,摸清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底数。坚持“应建尽建”原则,采取单独组建、片区联建、行业共建等方式,推动多家相关行业合作加盟企业成立党组织。大连市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通过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云端党课”“班前十分钟”“微党课”等,加强流动党员思想教育。

精准问需施策

推出“定制版”关爱举措

初秋的鸭绿江畔,江风习习,阳光和煦。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滨江凯旋门小区的“江城幸福小站”里,刚送完一单的外卖骑手杨昆指着墙上清晰标注的小区楼栋、充电桩、临时停车位分布图笑着说:“以前送这个小区得绕好几圈找楼栋,现在跟着指示图走,很快就能找到。遇到下雨天,还能在小站里避避雨,给手机充充电,心里特别踏实。”

这是辽宁省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的一个缩影。针对新就业群体痛点问题,辽宁省研究制定《辽宁省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十一条措施》,围绕加强劳动社会保障、强化职业培训服务、开展义诊、规范平台经营行为、健全诉求办理机制、畅通依法维权渠道等方面,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

辽宁省以职业伤害风险较高的出行、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行业为重点,在全省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将11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突破新业态劳动者劳动关系限制,由平台企业按订单缴费参保,确保平台从业人员在遭受职业伤害后可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等。截至目前,全省已规范快递行业全日制职工签订劳动合同4万余份,建立新就业群体“一站式”调解组织112家,解决新就业群体劳动争议案件1100余件。

在沈阳市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樾檀山社区,网约配送员秦志刚真切体会到政策带来的改变。“以前有些写字楼、小区把我们拒之门外,车不让停、楼不让进,经常出现因为超时被用户投诉的情况。”秦志刚说,“现在不一样了,社区为我们提供‘骑手友好线路图’,一扫码就能看到栋楼的分布,社区食堂还有8元的暖‘新’套餐,一荤两素管饱,汤还免费。”

沈阳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多部门推出《沈阳市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暖心“十送”举措》,开展新就业群体青年创业扶持培训、开辟100吨以下货运汽车大件运输超限审批绿色通道,还为新就业群体赠送“专项意外伤害”保险,让奔波在路上的劳动者多了一份保障。持续深化“‘蜂’行沈阳”党建工作品牌,将全市2200余个“爱心驿站”绘制成“蜂行驿站友好服务地图”,并打造4个友好商圈和1000余家友好商铺。

围绕破解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在日常工作中进门难等实际困难,辽宁省8家省直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联合印发《加强全省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的若干措施》,加强友好场景建设,畅通物业服务企业沟通协商渠道,探索实施“一次备案、动态管理、长期有效”方式,持续优化配送人员出入管理。

如何更好服务新就业群体?辽宁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出解决方案。营口市深入多个小区和配送点调研,收集建议形成8件待办事项台账,制定《关于“外卖配送人员入小区”行为守则》,明确在允许居民骑电动车进入的小区,网约配送员享有同等权利,同时引导骑手注意交通安全,文明驾驶。如今,营口主城区网约配送员进小区难、电动车上牌照难等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还设立友好社区试点,为网约配送员提供暖心服务。

盘锦市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沿街商铺等资源,建强暖“新”驿站、“司机之家”等暖“新”阵地,打造一批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友好商圈等友好场景,完善设施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标准,解决新就业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同时,结合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和服务需求,动态优化服务项目清单,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义诊、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安全培训等服务。

本溪市委“两新”工委统筹推动各部门协同,在5个主要城区建设85个“爱心驿站”,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提供“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病了能应急”的温馨港湾。本溪市邮政管理局还联合市邮政公司建立“邮一家”书店暨邮政快递行业党员学习活动基地,定期组织书友分享会、读书沙龙,并开展快递员子女绘画总动员、“小小书店管理员”等活动。

建设“暖心驿站”是辽宁省以心暖“新”,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提升服务水平,辽宁省整合银行网点、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资源,累计建设“爱心驿站”6200余个、高速服务区“司机之家”72个、“妇女之家”和“妇女微家”2600余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培训场所及休息、充电、就餐、如厕等综合服务,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超76万人次。同时,联合相关平台标注全省“爱心驿站”、暖心食堂等友好场景,在多个网约配送员接单器端实现“一键触达、指尖上定位”。

搭建平台载体

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东城花园小区一处井盖破损严重,我已经拍照片上传到‘阜政通’平台了。”阜新市的快递员马智超送件途中发现道路存在安全隐患,熟练地完成上报。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细河区“阜政通”平台的反馈,相关部门已着手处置。

如今,在辽宁,越来越多像马智超这样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活跃在城市街头的“移动探头”,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辽宁省探索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鼓励他们在上报隐患、反馈问题、收集民情、参与协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收65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积极搭建“随手拍”“随手清”“随手报”等社区治理载体平台,推动新就业群体利用自身职业优势参与基层治理。

阜新市委社会工作部、市邮政管理局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从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中选派100名优秀员工担任首批“兼职网格员”。

“以前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送快递,现在觉得这份工作有了更多使命。”来自阜新市彰武县的外卖骑手王哲成为“兼职网格员”后,每次送单都会留意观察周边情况,看到问题就及时上报,“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成就感满满。”王哲说。

位于沈阳市的辽宁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红旗方向盘”党建品牌,党员司机李泓澄在副驾驶位置设置“党员司机”标识牌,“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参与志愿服务。

网约车司机侯培锋便是其中一员。“我们在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同时,也要为这个‘家’出份力。”侯培锋表示。不久前,沈阳市连续降雨,侯培锋在出车时,及时上报提示积水路段,还免费接送出行不便的老人。

营口市站前区建立积分奖励制度,快递员、网约配送员通过“骑手说事”微信群反映问题后,工作人员梳理分类后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并为骑手积分,骑手可凭积分兑换帽子、手套等物品。网约配送员小郭常常在送餐途中“顺手帮忙”,看到井盖破损、路灯不亮就用社区小程序上报。“能为社区做点事,特别有意义。”小郭表示。

为鼓励新就业群体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辽宁省共组建789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在城市社区、商圈市场广泛设立党员先锋岗、社会公益岗、城市宣传岗、民生服务岗,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员带头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

如今,在辽沈大地,新就业群体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编后语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是服务居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省坚持政治引领与服务管理并重,通过加强协同联动、发布关爱服务举措、推进友好场景建设等措施,将关爱服务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新”阵地。新就业群体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辽宁省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将新就业群体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注重关爱凝聚,推送“新”服务。穿行在路上,工作在“云”端,“四季无休、三餐不定”,是新就业群体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为进一步构建友好环境,辽宁省研究制定《辽宁省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十一条措施》,在加强劳动社会保障、强化职业培训服务、规范平台经营行为、健全诉求办理机制、畅通依法维权渠道等方面明确具体措施。针对新就业群体“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等问题,辽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服务措施,畅通联络渠道,精准匹配服务需求,推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商圈、沿街店铺等场所资源,精心打造功能齐全、便捷实用的服务驿站,有效服务新就业群体。

激发治理活力,展现“新”担当。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作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具有覆盖面广、流动性强、信息灵敏的优势,辽宁省鼓励其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移动探头”作用,及时发现并上报社区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实现“一群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本报通讯员 郭海强)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