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过渡期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们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推动相关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现在脱贫人口的“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近几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据介绍,聚焦过渡期明确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有3.5万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8505亿元。脱贫地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取得了新成效。
据发布会消息,“十四五”时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
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今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全国平均达到了76%左右,乡村的水电路气房信(信即信息化设施)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高额彩礼等突出问题治理,村BA、村超、村晚等“村字号”的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面,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健全自下而上、广大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建立实施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制度和项目库管理制度,统筹资源要素,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农民群众有了更多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乡村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建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45%。
基础设施完备度稳步提高。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持续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464万公里,建成众多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不仅连起了乡村的好风光,也串起了老百姓致富的新希望。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老百姓用水更加方便、更有保障。建制村5G通达率超过90%,寄递网络加速下沉,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寄取快递。
公共服务便利度逐步提高。“十四五”以来,中央接续出台一批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政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等在农村深入实施,农村学龄儿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医更加方便,还能直接报销。累计建设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的养老服务。
(赵雨山)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