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卡让小哥成为社区“自家人”(新闻特写)

“过去进小区时,繁琐登记、无人门岗常让我们在订单超时边缘焦虑。现在有了门禁卡,还能看到小区地图,每次送餐比以往最少节省10分钟。”外卖骑手高海龙高兴地说。

这是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北街道全力推进“六个友好”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街道聚焦辖区内新就业群体数量多、管理难的问题,打造“小区进出友好、阵地设施友好、关爱服务友好、诉求表达友好、治理共建友好、社会认知友好”环境,将新就业群体聚于党旗之下、暖于关爱之中。

针对骑手面临的“门难进、楼难找、路难走”等实际问题,街道下辖各社区党委联合物业绘制“骑手友好地图”,标明楼栋、出入口等信息,便于骑手快速查找方位,确保无障碍进入小区进行配送。同时,在门房放置外卖骑手专用门禁卡,实行即拿即放制度,并在小区规划合理的临时停车区,方便骑手停靠车辆、分拣餐品,既能为骑手提供便利,又能引导其养成规范停车习惯,实现小区秩序与配送效率同时兼顾。

街道以骑手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小区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温馨的暖“新”驿站,配备空调、电视、冰箱、饮水机、充电宝以及医药箱等用品,提供避暑取暖、歇脚充电、饮水就餐等基础服务。设置换电站,实现骑手“到站即换”的高效需求,推动电动车充电的安全管理。社区餐厅还推出8元暖“新”餐,设置“小哥优先窗口”,确保高峰期快速出餐。设立“小哥专属餐位”,并结合新就业群体职业特点延时两小时服务。

聚焦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日常所需,街道开设暖“新”课堂,围绕法律法规宣讲、交通安全教育、健康知识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交流分享等方式,提升骑手们在交通安全法规、配送效率优化等多方面知识技能。同时,整合辖区资源,常态化组织医疗义诊、电动车维修等活动。在周末、寒暑假期间,为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无暇照顾子女的实际困难,街道特别推出社区托管班,提供公益贴心托管服务,精准有效地为新就业群体排忧解难。

为了进一步满足新就业群体的需求,街道在暖“新”驿站特别设置“心愿墙”。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可随时将需求、建议写在便利贴上并贴在“心愿墙”上,由社区工作者收集整理,分类跟进。每月“小哥恳谈会”“骑手议事会”则建立了面对面沟通交流机制,街道深度倾听诉求,组织多方联动议事,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实现诉求有人应,问题有人管,事项有人办。

“上次我家水管突然爆裂,就是一名快递员及时拍照上传给社区工作者,社区迅速安排人员上门维修,不然我家就要变成‘海’了。”尉汾路社区一位独居老人感激地说。

街道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创新构建“发现—反馈—处置—激励”模式,聘请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民情收集员”“移动宣传员”,将日常配送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社情民意及时反馈社区,并协助开展政策宣传。

同时,街道建立积分激励制度,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均可获得积分,依托辖区商圈“积分联盟”,整合商户资源,通过“精准化服务、便捷化兑换、常态化运行”,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提供就餐、理发等专属优惠,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街道7月1日举行的“‘离’你最近 ‘新’心相融”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行动启动仪式上,辖区一名快递员说:“‘友好社区’让我们从城市‘陌生人’变成社区‘自家人’,我们一定以更饱满的热情,文明配送、优质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与大家共建美好家园!”

街道通过发布倡议书、微视频等形式,积极引导小区居民更多了解新就业群体,普及极端天气配送风险等,增强公众对其职业难度的认知,倡议市民对配送延误多一分理解,减少差评投诉。通过榜样塑造,强化价值认同。激活骑手党员“红色细胞”,鼓励亮身份、当先锋,带动新就业群体向党组织靠拢。设置“微笑墙”,展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配送瞬间、助人善举等工作风采,用可视化的“奋斗印记”,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本报通讯员 吕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