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媒,水润乡村(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充分发挥全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作用,推动水资源管理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领航、以水为媒、协会为桥”的特色治理路径,不仅实现农业灌溉“节水、减污、减负、增收”目标,更通过党建赋能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

在沙洋县洪庙灌区的田间地头,荆门市三干渠灌区洪庙农民用水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陈卫国带着党员先锋队巡查渠道。“现在协会管水,从申请用水到水入田只要1个小时,灌溉周期从17天缩短到6天。”陈卫国的话语中透着自豪,这种变化源于沙洋县以水文边界和行政区划为单元,构建起的“党建+水利”模式。

按照荆门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新兴领域党组织组建相关方案和沙洋县委社会工作部《新兴领域组织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手册》等文件要求,沙洋县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县13个乡镇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落实党建入章要求,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威望高、能力强的党员担任会长和党支部书记,协会吸纳8万余名会员,其中党员骨干占比达35%,构建起“市委统筹—县委指导—乡镇党委主抓—村党组织协同—协会党支部落实”的五级联动网络。

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荆门市三干渠灌区洪庙农民用水者协会打破了传统水资源管理中的“碎片化”困境。过去,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渠道淤积、用水纠纷频发。荆门市三干渠灌区洪庙农民用水者协会党支部成立后,优化承接水利工程管护、用水调度、水费征收等职能,建立“按需送水到田头、矛盾调解不出村、水费征收有秩序”的管理机制。

数据显示,改革后,灌区年均抗旱用水量下降30%,亩均用水成本减少8元。2024年,全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中的近八成实现灌溉收入盈余。这种组织创新不仅解决了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的管护难题,更通过“熟人社会”的治理优势,将水资源管理转化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实践场景,改变了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模式。

水价改革是协会助力乡村治理的关键抓手。沙洋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经多次协商,达成“基本水价+方量水价+末级渠系运维成本”的定价模式,不同灌区实行差异化定价,并配套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这种价格杠杆与“三补三奖”政策(补贴种粮农户、协会、工程管护,奖励节水技术应用、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成效显著主体)形成联动,直接撬动了农户节水的内生动力。

在计量设施建设上,沙洋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县委、县政府共同完成千余处量测水设施布局,支渠进水口采用超声波流量计,田间分水口选用传统堰槽,既保证精准计量,又兼顾实用成本。更重要的是,每个协会建立“用水权证—定额管理—阶梯水价—奖补激励”的闭环机制,将水资源管理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治理工具。

拾回桥镇桥河村7组农户吴继云算过一笔账:“以前大水漫灌,亩均水费80元,现在按方缴费,配合滴灌设施,水费降到50元以下,还拿到了节水奖励,便宜了也更方便了。”这种机制创新让“节水光荣”从口号变为村民的行动自觉,构建了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农户参与的多方治理格局。

农民用水者协会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管水。在沙洋县桥河蔬菜基地,沙洋县拾回桥镇桥河农民用水者协会整合2400个大棚的节水设施,统一调度泵站,不仅将灌溉效率提升40%,更通过“用水合作”带动土地流转和产业升级,这种“以水促产”的模式,使协会成为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纽带。此外,沙洋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在矛盾调解中发挥的“缓冲器”作用尤为显著。过去因争水引发的纠纷年均超百起,如今各协会通过“用水议事会”“灌区协调会”等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2024年涉水纠纷同比大幅下降。

在工程管护方面,沙洋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落实“四个一”标准(一套机制、一个主体、一份档案、一份协议),对8530处农田水利工程建立管护台账,实行“巡查—整改—销号”闭环管理。这种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既保障了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又创造了就业岗位,每个协会平均聘用10余名村民担任管护员,年人均增收1.2万元。协会通过组织培训、财务审计等规范化建设,培育了一批懂水利、会管理的乡村能人,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县水利部门每年组织专题培训,让协会骨干掌握了水权分配、成本核算等专业技能。这种服务创新,推动了协会从“管水小组”向“治理支点”转型。

从水资源管理到产业发展,从矛盾调解到公共服务,沙洋县7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以“水”为媒,如今正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支点。

(本报通讯员 周汉平 敖湃)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