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一座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阵地——朝阳区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很多居民都愿意来的地方。这里以“用心做有温度的党建”理念,持续深化“朝阳25℃”服务品牌,不仅整合了党务、政务、公共服务,更成为激活志愿服务活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创新引擎。
志愿服务“供需匹配”有温度
“姑娘,这个‘预约挂号’点进去,选吉大一院对吧?这下不用孩子请假陪我去医院排队了。”在中心的多功能培训室,吉林大学志愿者李雨昕“一对一”教会了李慧贤老人使用手机挂号。老人脸上的笑容是志愿服务成效的最佳注脚。
这是中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联合4所高校发起的“智享夕阳”银龄数字赋能计划。项目已开展活动43场,服务近700余名老年人,将共性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常态化服务。
针对社区党组织反映的理论宣讲形式单一问题,中心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推出5个“订制式主题党日”系列活动。通过图文展板、影音资料、互动研讨等多元形式,让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有效回应了社区党组织的需求。
志愿服务要切实有效,首要在于精准捕捉需求。中心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需求采集网,通过问卷调查、116次深入社区走访座谈、服务即时评价反馈等渠道,累计收集群众需求问卷1.2万份,绘制出涵盖党员教育、文化科普、技能提升、生活服务等领域的“需求热力图”。中心将收集的海量需求精准分类,转化为“群众点单、中心接单”的服务项目库,确保了志愿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的“同频共振”。
志愿活力“破土生长”有平台
“用我付出的时间,换来老伴需要的服务,这机制实在!”在中心的“积分兑换超市”,退休居民王红阿姨用累积的志愿服务“积分币”,为老伴兑换了一次理发服务。
有了精准需求,更需要有活力的载体承接和释放服务能量。中心科学规划空间,立足“幼有所育、少有所学、青有所获、老有所乐”服务理念,打造6大功能分区、27个功能室,并创新设置多元化志愿服务共享空间,为专业化、常态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创新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志愿者参与不同项目可累积积分,既可兑换生活用品等实物,也可兑换书法、声乐等课程。
在中心的“心愿收集墙”上,还记录着新就业群体的“微心愿”,快递员王宇写下“想要一个保温杯”的心愿,很快就被党员志愿者认领实现。
中心通过打造“积分超市”“共享直播间”“24小时驿站”等特色空间和激励机制,为技能服务(如急救培训)、互助循环、灵活就业支持、新就业群体关怀等多元志愿服务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展示舞台,累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100余场,服务党员群众7万余人次。
志愿力量“全域绽放”有动能
单点开花不如满园春色。中心作为区级志愿服务枢纽,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协同联动的志愿服务生态圈,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服务标准输出,带动全区阵地共同提升。
中心将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打造易于复制的“服务工具包”。将“智享夕阳”智能手机培训项目打包成含标准化课件、师资推荐、宣传模板的“课程包”,输出到全区28个社区。社区工作者无需从头设计,即可快速落地项目,大大减轻了负担。目前,该“课程包”已累计服务老人2400余人次,让“智慧助老”的阳光照耀到更多角落。
中心牵头构建“朝阳25℃朋友圈”资源协同平台,广泛链接整合吉林大学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企业等105家单位资源,并向全区所有党群服务阵地开放共享。通过这个平台,联动全域街镇(开发区)、社区(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4月,中心策划的“文化传承”主题月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等课程内容就通过平台辐射到了多个社区党群服务阵地。
通过“服务工具包”标准化输出、“朝阳25℃朋友圈”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方式,中心有效发挥了区级枢纽的带动作用。2025年上半年,全区各级党群服务阵地活动开展量达1700余场次,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实现了志愿服务从区中心“单点突破”到全域“系统协同”的升级,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本报通讯员 邓汉光)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