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成立以来,省、市、县(区)三级逐步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本期我们就如何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邀请专家学者、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相关负责人展开讨论。
主持人: 刘鸿桥 中国社会工作报记者
嘉 宾: 任 勇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李永海 北京市通州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张 岩 辽宁省盘锦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尹 涛 江苏省常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胡 艺 湖北省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谢志斌 广东省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健全机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主持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推动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各位嘉宾认为,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
任勇: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城市的高效能治理事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实现。其中的关键是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
面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新要求,可从三个方面发挥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首先,要明确重点议题。基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应该突出重点领域和内容。该机制应围绕基层治理的主要痛点、群众需求的焦点以及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展开。其次,要注重系统集成。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系统过程,需要从系统集成的角度来持续推动。面对基层治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优化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中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治理难题,通过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相关部门配合的内在动力,实现协调作用顺利发挥与强化共建共享有机统一。再次,要加强跟踪评估。根据城市发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对相应机制进行跟踪评估。各级党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要定期分析研判城市发展中涉及基层治理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协调机制中的相应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优化,及时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将其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举措,从而实现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李永海:在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是破解治理难题、凝聚发展合力的“主心骨”和“动力源”。
要充分发挥“轴心”统筹作用,构建高效能治理体系。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破除“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通过做强党组织,构建区域化党建平台,能够将辖区内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有效整合,确保各类资源能够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任务和民生服务集中发力。
要发挥“纽带”联动作用,激活多方共治活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能够将政府、市场、社会、市民等多方连接起来,有效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区议事协商、志愿服务和矛盾调解等工作,既为政府管理“减压”,又为社会发展“赋能”。
要发挥“引擎”驱动作用,实现精准化服务对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市场主体对优质营商环境的需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能够通过大数据赋能等手段,敏锐捕捉企业经营的堵点和居民生活的痛点,从而驱动服务资源精准下沉,助力城市副中心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和民生福祉改善。
尹涛:城市要高质量发展,“面子”是市容市貌,“里子”是民生保障,“根子”在基层治理。要把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关键一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要凝聚发展最大合力。用协调机制打破原条块分割、点多面广、职能分散等治理碎片化问题,推动各成员单位在研究谋划涉及城市社区治理、物业服务、新就业群体服务等重要事项、重要举措时,做到提前沟通,避免多头部署、各吹各号。
要聚焦深化改革创新。及时应对城市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以及基层治理中的新形势新挑战,找准牵引性强、“小而精”的突破点,因地制宜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努力在盘活社区闲置资源、编制村(社区)权责清单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夯实基层基础。
要更好服务群众。用好协调机制中的会议调度、跟踪推进、专题调研等办法,推动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紧盯基层需求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不断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实打实地帮助群众解决更多急难愁盼问题。
胡艺: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首先,离不开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充分研究、调度,协调机制办公室要发挥好统筹、协调、推进、督办的作用,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职能、聚焦重点工作、整合力量资源,推动形成统分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其次,要聚焦重点问题集中突破。面对基层减负等重点问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利用率不高等共性问题、老旧小区无电梯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统筹各部门和各区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开展集中突破。再次,要持续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年初确定目标制度,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职责分工;建立跟踪督办制度,及时了解各项任务进度,重点调度滞后工作;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党建考核内容,形成年初定目标、年中跟进度、年末问成效的工作闭环。
建强机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主持人: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建立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过程中,各地都进行了哪些探索?
张岩:辽宁省盘锦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协调推动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上持续发力,重点在三个方面高标准推进:一是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和责任部门共向社区选派100余名第一书记、下沉90余个工作项目;通过职能部门与社区建设任务“责任捆绑”、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关系捆绑”、帮扶措施与落实结果“成效捆绑”等“三捆绑”机制,推动资源、资金、项目、服务精准下沉到社区。二是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建立基础网格、行业网格、企业服务网格的“三格”联建共治工作机制,构建“一格多员”“一格通办”“一网通办”、县(区)联建共治协调机制、市级联建共治协调机制等,打通“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服务通道,将多方力量、资源下沉至网格;用AI技术打造智慧社区样板,通过数据可视化系统精确定位群众需求,推动党群服务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驱动”,实现高效治理。三是构建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建立基层资源、需求、服务“三项清单”,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积分奖励运行模式,组织在职党员认领服务事项,精准服务群众所需。
尹涛:江苏省常州市委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设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33家单位为成员,合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以基层治理之“优”保障高质量发展之“进”。一方面,分类施策破解重点社区治理难题。今年以来,按照领导协调机制全体会议部署要求,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解剖麻雀”,通过“四不两直”下沉走访、分类分片座谈调研等形式深入社区,梳理总结社区治理中的典型做法,为全市大型社区、拆迁安置社区、老旧社区等三类重点社区破解基层治理和服务难题提供借鉴参考。另一方面,创新思路破解治理力量分散难题。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协调机制多个成员单位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实施四支力量赋能人人社区“百千万”行动,有序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志愿服务组织等四支力量发挥作用,推动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胡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武汉“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资源、服务下沉,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明确分工,压实各方责任。今年初,制定2025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32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压实各部门责任。二是坚持强化调度,解决难点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基层治理重难点问题。联合组织部门,实施4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打造便民办事“服务区”、居民自治“议事厅”、休闲娱乐“共享家”、矛盾化解“调解室”、新就业群体“能量站”。三是坚持统筹资源,凝聚服务群众。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推进新时代武汉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重要活动和“一老一小一新”等重点群体,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
谢志斌:广东省广州市率先建立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由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确定39个成员单位,并明确会议制度、联络制度、调研制度等工作规则。广州市11个区先后建立区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上下协同联动,印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2025年工作要点、市2025年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治·暖邻”十项措施等文件并组织实施,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广州市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深化以人民至上、多方参与、传承创新并重的大城善治,坚持需求导向、均衡发展目标,创新打造广州市“善治·暖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在各区组织召开“善治·暖邻”系列现场会,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密切联系居民群众、因地制宜总结提炼、促进各区交流借鉴,有力推动服务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用好机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
李永海:北京市通州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城市发展具体问题、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治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化接诉即办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大力推动接诉即办改革,通过“1+4+N”工作体系,四套班子负责人亲自带头定期调度,通过调度会、月度工作点评会、区政府常务会、现场约谈会等形式,对接诉即办工作共同把脉问诊,梳理形成群众反映重复率较高的108项重难点问题清单。全区接诉即办工作稳步提升。二是激活“最小单元”化解居民身边问题。依托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党组织,打造2万余人的“楼门院长”队伍,并动员各利益相关方开展楼院议事,由此形成“金点子”,通过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社区公益金、“小微工程”等经费支持,推进问题解决。三是深化“三治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统筹指导下,通州区培育特色社区议事品牌,积累530多个典型案例。推动法院、司法、信访、公安、综治等部门的专业矛盾纠纷调解力量下沉,打造“通通有解”矛盾纠纷化解品牌。广泛开展城市副中心“最美社工”“优秀接诉办件人”等基层治理优秀个人和团队的典型选树。全区基层治理稳步实现了治理体系由“分散自主”向“协同联动”转变、为民服务由“被动应诉”向“主动治理”转变、治理品牌由“一域盆景”向“全域风景”转变。
张岩:盘锦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破解了城市“治理孤岛”难题,激活了治理新动能,实现了政通解民忧、智慧惠民生。一方面,基础网格、行业网格、企业服务网格的“三格”联建共治提升了协同治理水平。区域协调和资源信息共享效能不断增强,群众操心事烦心事解决得更迅速。今年以来,行业部门受理并办结网格事件32.7万件;服务企业力量与社会志愿力量“入网进格”实行“弹性工作”“代办服务”机制,及时处置居民各类紧急事件,为行动不便群体提供上门服务2.3万余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坚持AI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智能终端24小时提供政务服务,应用范围覆盖6万余户居民,环境卫生整治效率提升60%,安全隐患排查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妥善处置各类事件3200余件次,及时办结率达100%。同时,在新兴领域统筹多方资源,建强“暖新食堂”“司机之家”“的士驿站”等暖“新”阵地,解决新就业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
谢志斌:广州市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有效协同各部门发力,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落实惠民实事等,擦亮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围绕广东省委“两社三中心”建设及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创新探索“睦邻营治”模式,即盘活社区闲置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满足居民需求,破解基层服务阵地运营主体单一、财政依赖度高等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态。依托广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协同化服务机制,实现热线工单自动秒派且准确率不低于97%、办理效率提速超50%,把“解决一件事”升格为“解决一类事”,探索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将旧楼加装电梯作为提升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民心工程”,整合司法、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及社区力量,通过“成片连片、成批集中”和“政府送方案、基层会协商”提升旧楼加装电梯工作质效,让老旧小区从“上下求索”变“幸福直达”,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