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国际志愿服务试点区县,利用驻渝总领事馆和外事资源聚集优势,努力构建“1453”国际志愿服务体系,为国际志愿服务工作探索出独特的“渝中经验”。
完善“一套体系”,健全制度经纬。制定出台《渝中区国际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渝中区国际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体系化、制度性文件,为规范化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健全国际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机制、岗位与任务分配机制、管理与监督机制、激励与评价机制、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实现国际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派遣、安全管理、考核评价、宣传表彰等流程闭环。完善“表彰嘉许管理办法”等国际志愿服务制度,从服务记录规范、法治保障支撑等角度着手,构建起完备的国际志愿者保障政策体系。通过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国际志愿者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桥梁,鼓励志愿者分享服务经验、心得体会,促进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搭建“四类平台”,畅通交流渠道。渝中区以“系统集成、多跨协同”思维打造四类国际志愿服务平台,围绕工作、学习、探亲、旅游等外籍人员的不同需求,构建专业化服务阵地。建设实践平台,对外籍人士较为集中的楼宇、小区等进行改造,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国际志愿服务实践阵地。设立服务平台。抢抓“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重庆契机,建立专兼职国际志愿服务队伍,在酒店、景区设置外籍人士志愿服务站点、外语咨询热线,围绕出行服务、文化交流、支付服务、饮食服务等方面助推渝中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合作平台。积极与使领馆、相关企业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交流研讨活动,形成常态化国际志愿服务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宣传平台。大力选树国际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拍摄系列专题片,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提高各方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组建“五支队伍”,汇聚服务力量。渝中区构建“学校+行业+领馆+企事业单位”综合力量矩阵,打造“源自社会、扎根社会、服务社会”的资源良性供给循环。组建外国留学生志愿服务队。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引导在渝外国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创建校际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平台,打造一支在渝外国留学生志愿服务队。组建外籍人士行业志愿服务队。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全面调动涉外企业、机构中的外籍人士力量,发挥所在行业优势,分类别组建语言、体育、文化等各类志愿服务队。组建“渝州”领事官员志愿服务队。推动各国驻渝总领事馆外交官加入“渝州”领事官员志愿服务队,组建一支以总领事、副总领事、双边领事、政经领事为主的志愿者队伍。组建本地国际志愿服务队。挖掘一批具备国际志愿服务能力的本地人才,建立起一支拥有良好国际通用语言技能或专业特长的国际志愿服务队。组建渝中“丝路重现”国际志愿者队伍。依托侨胞侨属、专业律师事务所、本土跨国企业等资源,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意愿的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国际交流。
发布“三类项目”,激活共建动能。渝中区围绕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改革化,持续在国际志愿服务项目上迭代升级。实施“渝善渝美·外话渝行”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外籍志愿者,每季度召开专题活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服务、美食品鉴等角度推介重庆,展现重庆高质量发展成果。实施“渝善渝美·外促渝兴”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根据渝中区金融、商贸、文旅、科创服务、健康医疗、专业服务“六大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实施“助金融”“促商贸”“览文旅”“鉴科创”“享健康”等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渝善渝美·外暖渝心”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每月组织开展1次“多彩世界”文化交流、“外渝魅力”外语志愿教学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等国际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
渝中区将围绕重庆市“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目标,持续加强阵地、队伍、品牌建设,构建体系化、全贯通、可衡量、闭环式国际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升国际志愿服务的活跃度、辨识度、知名度。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