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基层党建的新兴领域,如何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把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强大动力,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找准落点让党组织“扎根”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要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做到新就业群体党员在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新就业群体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无论是党建管理还是党组织设置都需要因地制宜。一方面,要明确“谁来抓、谁来管”。压实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职责,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分头负责,街道、社区兜底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同时,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将快递站点、网约车公司等纳入社区网格,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大指导力度,凝聚党建合力。另一方面,要解决“怎么建、建在哪”。坚持应建尽建,探索把党组织建在“链”上,搭建“行业+区域+站点”的组织架构。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成立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业务指导、资源整合作用;在新就业群体活跃和集中的商圈、园区、社区,建立区域化党支部;对未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党员,可按照从业类型、活动范围划分若干党小组,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当前,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一定程度存在管理松散化、活动难开展等突出问题。对此,要定期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关键是要把党支部班子配强,注重从新就业群体的业务骨干中选拔带头人。对党支委长期不履职的,动态调整、及时补缺。组织生活形式可不拘一格,应用好晨会、间休等“碎片时间”,安排党员错时学习,缓解工学矛盾,提升学习教育覆盖面与实效性。
思想夯基为新就业群体“铸魂”
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既要“造形”,更要“铸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引导新就业群体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业务场景融合,围绕权益保障等群体关切解析理论,以案例讲解替代纯理论灌输,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深化党建引领,在新就业群体中开展“党员先锋岗”“星级党员骑手”等评选活动,对获评者可给予派单优先、站点加分等激励,形成学理论强本领、践初心优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思想引导上下功夫,多与新就业群体交朋友、唠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疏导和个案帮扶。定期举办新就业群体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减压等活动,做到新就业群体倾诉有人听、困惑有人解。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文化驿站”,定期开展新就业群体职业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通过文化共情强化身份认同。创造条件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引导他们转变为参与主体。推动便利店、药店等设置“爱心补给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饮水、临时休息服务,让城市场景更加友好、更有温度。
关爱服务拉紧沟通“纽带”
新就业群体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复杂,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必须全方位做好关爱服务工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针对新就业群体劳动强度大、休息场所少等问题,各地已加紧加快整合各方资源,在商圈、社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建设一批“暖新驿站”等服务阵地,为他们提供休息、饮水、充电、如厕等基本服务。同时,相关部门通过沟通协调,推动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政策落实落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各地创新工作举措,丰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场景应用,搭建新就业群体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通过线上渠道,新就业群体在线提交服务需求、反映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快速响应、限时办结,并反馈办理结果。同时,应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就业群体服务,形成多方主体合力共为的工作局面。
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围绕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生活服务等维度,广泛收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需求。组织召开新就业群体座谈会,面对面倾听他们心声,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服务感受、改进建议。对于收集到的需求和建议,加强分析研判,对紧急诉求优先办理,对普遍性问题系统研究,对个性化需求精准施策,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满意度。
发挥作用助力基层“善治”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推动者。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要有效引导他们在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通过“身边人管身边事”,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
新就业群体经常与社区居民打交道。针对这一特点,可以聘请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担任“政策宣传员”,在送货物、送快递的过程中,同步向居民发放政策宣传资料,将惠民政策、法律法规、民生实事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居民群众。借助新就业群体的日常工作轨迹,让党的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既可以有效提升居民对政策的知晓度,也有助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新就业群体每天走街串巷、接触面广,能及时发现基层治理中的短板和群众的利益诉求。针对这一特点,要发挥好新就业群体的“前哨”和“探头”作用,建立民情收集反馈机制,引导他们将发现的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以及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和解决,形成“上报——核实——处置——反馈”闭环,从而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新就业群体时间灵活、数量庞大,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独特优势。针对这一特点,可以组建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结合职业特性,设计适配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一些地方组织快递员作为“爱心联络员”,定期为独居老人上门配送物资,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引导电商主播作为“助农联络员”,挖掘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应大力推广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荣誉表彰等做法,激励新就业群体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关键在凝聚人心,需要实现引领与服务的“双向奔赴”。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需重新审视新就业群体的使命和定位,在社区工作中赋予其更多参与机会和赋能支持,有效促进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形成多方协同的治理合力;另一方面,新就业群体应主动转换身份角色,从“被动服务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通过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方式各尽所能,以协同治理激发多方共治活力。
(作者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