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提供“泉州方案”(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作为有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成立协会就是为了传承弘扬泉州工艺美术技艺,架起与党委、政府的沟通桥梁。”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吴汉平说。

成立于2011年1月的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单位涵盖陶瓷、石雕、藤铁等30余项技艺品种,其中1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列入省级名录。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0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7%,在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色引领,筑牢人才根基

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党支部+大师工作室”机制,在德化白瓷、惠安石雕等产业集群区设立党建联络站,联系覆盖126名党员匠人,让党旗在匠心一线飘扬。

在人才培育方面,协会联合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举办6期海峡两岸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选派180名技艺人员参加工信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相关培训。在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协会提出注重实操、增加现场创作考评、破格选才等建议获泉州市政府采纳,引导从业者精进技艺。

红色主题创作是协会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由协会承办的“百位工艺美术大师 非遗传承人献礼建党百年优秀传统工艺精品展”,从200多名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征集的400多件(套)优秀作品中,遴选出267件红色主题作品,充分展现出泉州市工艺美术行业的风采。其中,《长征组雕》《世遗泉州》等数十件党员匠人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

“目前,泉州市已构建起由12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22名省级大师、339名省级名人、278名市级大师组成的梯级人才队伍,为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吴汉平介绍说。

匠心传承,激活产业活力

2024年10月,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建成。过去70年里,这里曾是泉州众多工艺美术大师云集之地。这里的彩扎、脱胎漆器、竹编、刺绣等工艺品远销海内外,见证了泉州手工业发展脉络。“那时候,这里有很多著名老艺人,他们用生平绝技,制作了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也让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作品走俏东南亚等地。”吴汉平回忆说。

如今,在协会的倡议下,新落成的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成为37个传统技艺传承基地,集传承、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跃升为古城新名片。

协会还以党建“红线”串起技艺传承链、产业创新链、文化传播链,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型。通过实施大师带徒补贴、濒危艺种师带徒双向补贴等政策,调动传艺学艺积极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泉州方案”。

打响品牌,开拓发展蓝海

协会深耕品牌建设,推动泉州市工艺美术文化走向世界。结合泉州市产业发展实际,协会提出创建世界手工艺城市建议获得泉州市政府支持,依托行业交流优势对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助力惠安、德化、安溪分别获评“世界石雕之都”“世界陶瓷之都”“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如今,泉州市形成以德化陶瓷、惠安石雕、永春香、安溪藤铁为支柱的“一县一品”格局,构建起覆盖传统工艺、家居生活、文创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德化陶瓷以“日用瓷筑基、工艺瓷塑形、大师瓷铸魂”模式,年产值超50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16%;惠安石雕以“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破局,在城市雕塑、文创衍生品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年产值超150亿元,成为全球石材艺术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安溪藤铁从1971年尚卿公社竹编车间起步,成长为现今拥有50多名工艺大师、180多项专利的产业集群,安溪藤铁用半个世纪,完成了从“草根手艺”到“世界品牌”。2024年,安溪家居工艺企业2200多家,总产值305亿元,产品占据海外同类市场半壁江山。

“今后,协会将持续开展‘泉会善为’行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工艺美术版权保护,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泉州市发展贡献力量。”吴汉平的话语,勾勒出泉州市工艺美术产业的未来图景。

(本报通讯员 陈灿铭)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