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把工作做细做实”。这要求我们要以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民生温度,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完善社会治理诚信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党建引领
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
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领导基层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新兴领域各类群体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发挥他们在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矛盾风险排查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党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正确处理自治、法治、德治关系,实现社会良性互动、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规范、保障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充分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激励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凝聚服务群众
提升社会治理民生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社会治理连接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关系着百姓的民生冷暖。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就是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和协调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身力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住房、环境等方面的服务需求。用心用情用力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服务凝聚群众,以社会治理的“精度”传递民生“温度”。强化社会风险隐患排查,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与源头治理,切实维护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大抓基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鲜明树立坚持大抓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导向。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下大力气推动资源、服务和管理向基层倾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下沉到基层。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保障能力,使基层有更多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有效满足群众需求、及时化解群众矛盾。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整顿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脚尖上的形式主义和笔尖上的形式主义。例如,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应用程序打卡签到、工作群随时回复等,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影响实际工作开展。切实精简会议文件、不必要的小程序、APP、微信群等,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弘扬传统美德
完善社会治理诚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治理经验。比如,将“人为邦本”“施实德于民”等理念融入社会治理,提高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柔性治理理念,将“无讼”等理念应用于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乡村能人和村规民约作用,实现德法并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治教化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加强诚信社会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治理秩序。弘扬诚信文化,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提高诚信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诚信建设的良好局面,切实以诚信建设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