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体制机制革新创新为牵引,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摸清底数、严密组织体系、发挥功能作用,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形有效,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统筹各方,构建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
着眼“统得起”。红桥区委高度重视新兴领域“两个覆盖”工作,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提出工作要求,成立由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每月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调整区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从26家增加至30家,新纳入区人社局、区税务局以及相关街道,为推进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着眼“管得好”。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压实8个行业党委职责任务,将新兴领域党建融入区域化党建工作。区分行业特点,由主管单位直接对接本行业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着眼“兜得住”。将新兴领域党建作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街道社区落实属地兜底管理职能,既抓好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同时依托社区网格,对分散在网格内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实现全覆盖管理。
夯基固本,健全务实严密的组织体系
系统摸排。坚持“三摸清一回应”,将走访摸排与服务企业相结合,通过与市场监管、人社等多部门数据及相关信息库比对,全覆盖实地走访核查等方式,全面摸清企业党建工作情况、生产经营难题,系统梳理企业提出的5大类115条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动协调化解难题,切实回应企业关切和期盼。
抓主抓重。更新完善区内12座商务楼宇台账,绘制商务楼宇企业地图,做到对区域内企业情况“心中有数”。梳理细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分布情况,对有党员但未转接组织关系的企业,引导符合条件的党员组织关系应转尽转;对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加大发展党员政策倾斜力度;对没有党员职工的,鼓励有一定规模、经营稳定的企业招聘党员职工。截至目前,新招聘党员职工13人。加强新兴领域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试点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亮身份、亮行动“双找双亮”行动,全年新纳管党员70余人。
分类施策。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截至目前,红桥区“三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超过70%。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先行延伸组建群团组织29个,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服务引领,汇聚助力发展的新力量
为企业发展引入“新引擎”,选优配强企业党组织班子,属地街道党组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注重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好的党员负责人进入党组织班子。2025年,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党员高管占比超过13%,呈逐年上升态势。
突出“头雁”领航作用。加强对企业负责人、高管的教育培训和联系服务,组织召开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引导学员拓宽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做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凝聚服务注入“新温度”。制发区级层面打造“友好城区”实施方案,明确5方面24项工作任务,同步开展理论武装“强新”、政务服务“惠新”等服务新就业群体“十项暖新”行动。在区内各街道打造标准化“红新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饿可就餐的友好服务矩阵,切实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家”的温暖。探索打造“红新充电站”云上阵地,为新兴领域党员提供线上学习和服务平台。
为基层治理融入“新力量”。建立健全新兴领域党员职工融入基层治理激励机制,邀请党员骨干参加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会议、居民议事恳谈会等,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以“兼职网格员”身份参与基层治理。截至目前,全区已有62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到社区报到,反馈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线索4500余条,协助解决实际问题780余件。参与基层治理让新就业群体既实现了自身价值,又感受到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归属感。
(天津市红桥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