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服装产业园区,一栋栋崭新的标准化厂房矗立在眼前。在生产车间,缝纫机“嗒嗒”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赶制着一批订制货品。
“协会带着我们一起干,现在订单量有了保障。”黄山新丽夏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孝兵说。
秦孝兵口中的协会,正是祁门县服装纺织协会。服装产业是祁门县的重点产业,在这座以祁门红茶、御医文化闻名的皖南山城,近年来服装加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24年全县服装产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羽绒服等订单量同比增长75%,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祁门县服装纺织协会成立以前,当地不少服装加工作坊位于居民小区、沿街商铺,存在生产、仓储、居住“三合一”现象,安全隐患多,发展受限。2019年,祁门县服装纺织协会成立后,在祁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会长单位祁门县图兰朵服饰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县城区工业园总厂建设服装产业园,吸纳当地小、弱、散的63家会员企业集中入驻,带动就业2000余人,年产成衣200万件,近三年年产值近3.5亿元。
“党支部在服装产业转型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祁门县服装纺织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汪县军介绍,协会党支部成立以来,秉持“党建赋能 服务为先”的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规范落实“党建入章”,一方面将年轻企业负责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能手,引导党员在服装产业一线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另一方面,党员企业家在主动走访服装企业中开展政策宣传、座谈交流、牵线搭桥,积极对接行业智能制造、企业订单调配业务,助力企业发展。
协会党支部还组建服装纺织重点产业链,创新“协会党支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模式,发挥3家龙头企业党组织作用,吸引纽扣加工、刺绣印花、物流仓储等配套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订单发放、统一原料配送、统一产品回收,使“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成为现实。
全产业链协同效应下,带来的是降本增效。“以前每件衣服的裁剪成本大约4元,交给园区内的专业裁剪厂只要1元。”祁门县艺尚服装厂负责人汪春林说,搬到产业园后,裁剪成本下降了近75%。此外,协会通过整合物流资源,使园区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30%。
自今年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徽聚有为·五比五创”行动以来,协会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以“精准服务企业、激活产业生态”为切入点,助推打造园区3.0版。
面对企业订单渠道窄、销路难打开的困境,协会牵头开发了“服帮帮”互联网交易平台,目前已上线认证黄山及省内外周边11个市的406家工厂信息,实现供需信息高效匹配。
拓展产业生态圈,培育更多增长点。协会党支部持续链接资源,依托会员企业的资源网络,拓宽招商引资“朋友圈”,在祁门县技术支持、用地保障、人才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撑下,帮助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产业园。今年2月,潮装户外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引进了户外装备、户外服饰、服装针织等6个项目。“2025年年底新园区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祁门县服装产业园副总经理郑维表示。
此外,园区电商物流园也已建成,直播基地、云仓储、智能分拣中心构成完整生态,入驻电商15家。“这里发出的每件衣服,都将带着祁门的物流单号。”汪县军说。
如今,原料在祁门、生产在祁门、销售在祁门、物流发货也在祁门的“服装大世界”正在逐步形成,产业磁吸力持续增强。
服装产业的发展,不仅让企业受益,更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协会结合企业用工实际,指导园区企业创新设置“妈妈岗”,采取“弹性工作+按件计酬”岗位模式,让员工兼顾工作与家庭。目前,园区吸纳850余名“宝妈”就业,占园区用工总人数的40%以上。
“这份工作对我们特别友好,家里的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菲梵服饰有限公司员工余雅兰说。
从“企业集聚地”到“产业生态圈”,从助企纾困到就业惠民,祁门县服装纺织协会正走出一条产业升级、就业提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本报通讯员 王静雯 周婧)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