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强根基 产业升级促发展(工作实践)

宝鸡市擀面皮产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融入陕西省宝鸡市擀面皮产业发展各环节,通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促进会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四好”商会、宝鸡市优秀社会组织。

聚焦政治引领

为行业发展“带好路”

强化组织合力。创新“党建+工建”融合机制,成立宝鸡市擀面皮行业工会联合会,整合产业链企业超百家,支部成员嵌入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管理,建立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联动体系。通过党组织引领产业协同发展,2024年实现擀面皮年销售额58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实施“头雁”工程。以党建带会建,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符合条件的党员、管理层成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吸纳龙头企业负责人为支部委员,以“领头雁”作用带动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建立共同学习、定期沟通、重大事项会商机制,推进落实“党建入章”,确保协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规范组织生活。党支部和秘书处联合建立集中学习制度,把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制度,确保党支部工作运转有序、活动常态长效。

统筹阵地建设。以“一个阵地、多项功能、集约服务”为原则,建设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宝鸡擀面皮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打造“共享直播间”4个,形成集党务政务、主播孵化、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于一体的服务矩阵。

聚焦强链补链

为产业升级“架桥梁”

发挥桥梁作用。围绕宝鸡市《宝鸡擀面皮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等重大部署和重点任务,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完成各项任务。起草《宝鸡擀面皮产业三年发展实施方案》,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通过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等形式,及时反映企业的呼声和建议,提升促进会的组织力、动员力、引领力、服务力。

三产融合延链。引进社会资本10亿元、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000万元,成功打造省级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宝鸡擀面皮产业聚集区,创造就业岗位300个,人均增收5000元,“坚持四化同步 打造宝鸡百亿擀面皮产业”工作法(原料生产订单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生产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品牌化)获省委肯定。原创方言话剧《面皮》在国家大剧院及各省市话剧院开启全国巡演,有力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产业文化内涵与市场影响力。

规范行业发展。制定地方标准6项,创建连锁经营品牌店500余家、示范店10家,设立宝鸡擀面皮知识产权工作站,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性和省内外大型展销会50余场次。党支部牵头拓展与电商的合作范围,2020年至今实现网络零售额158亿元。

科技创新驱动。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克锁鲜、淀粉老化等技术,申报行业专利62项。引入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宝鸡擀面皮产业学院,推动擀面皮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工业化、智能化”转型,《擀面皮生产加工运销标准化建设》被评为2023年陕西科技创新优秀案例。

聚焦纾困解难

为从业人员“护好航”

优化服务模式。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建立小麦、辣椒等优质原材料种植基地2万亩,构建起“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实行订单农业,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收购,为脱贫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农户收益。

强化关爱帮扶。围绕扶弱帮困、捐资助学、关爱青少年等,累计捐赠物资100余万元。聘请专家学者开展烹饪制作、种植养殖、视频拍摄、电商销售等技能培训30余场次,累计培训1万多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额超600万元。

激活人才储备。按照“党建引领+行业管理+企业兜底”模式,发挥宝鸡擀面皮产业学院优势,探索推行“毕业即就业”模式,培育电商主播100人。创建“宝鸡擀面皮师傅”省、市级劳务品牌,定向培养擀面皮产业高层次、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累计带动5万余人就业,扩大就业岗位20多万个。

(陕西省宝鸡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