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来袭,粤桂志愿者筑起“暖心防线”

近日,超强台风“桦加沙”在粤西地区一带沿海登陆,给广东、广西等地带来大范围严重影响。广东、广西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发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应对,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筑起一道道“红色防台堤坝”,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第一时间发布倡议书,号召全省志愿者驰援一线,参与协助人员转移、物资配送、秩序维护等工作。同时,协调联动各地市形成统筹应对,指导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动员“两新”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投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其中,汕尾市发动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志愿者3.2万人次。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最温暖的承诺。在抗击台风过程中,茂名市委社会工作部向全市发出动员倡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深入开展“敲门行动”,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在羊角镇黎明村,党员志愿者走访时发现一名瘫痪在床的群众,大家通力合作,将这位卧床者连人带床安全转移到安置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志愿精神。

茂名市茂南区400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闻令而动,加固河堤;高州市山美街道组建8支党员突击队,对辖区内50余处风险点进行排查。

阳江市委社会工作部依托“党建网格+”工作机制,动员422支党员突击队、3.5万名党员迅速来到街巷,开展风险排查、群众动员等工作。全市85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开放,成为群众避风避雨的“暖心驿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防御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扛牢政治责任,指导全区村(社区)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广泛动员社会组织、新兴领域党员等社会力量参与防台风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楼道窄,稳一点,再稳一点。”9月24日下午,一场与时间赛跑、充满温情的转移行动迅速展开。北海市海城区海角街道独树根西社区有两名百岁老人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为此,社区提前联系好车辆做好转移准备。在转移两名老人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细心周到地将老人们送到安置点,随后又赶忙检查房间设施,在确认老人们住得安稳准备离开时,一名老人缓缓抬起手,颤抖着向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广泛动员、组织2.1万余名志愿者投身防汛防台一线的一个缩影。

防城港、玉林、北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发出《关于积极参与防汛防台志愿服务的倡议书》,号召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就近就便原则,有序参与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志愿服务工作。钦州市消防蓝焰党员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1支抗洪抢险专业队、15支水域分队,调集充气救援艇、无人机等专业装备24小时随时待命。

台风过境后,广东、广西两地迅速把“防风指挥部”转为“复工复产服务站”,让党旗始终飘扬在风雨一线、重建一线,指引志愿者勇当抢险“急先锋”。

在广东珠海,外卖骑手组成“清障突击队”,清理断枝近20吨,疏通道路十余条;在阳江,外卖骑手与交警、城管工作人员、平台企业员工协同作业,化身“城市清道夫”。平日穿梭于街巷的“流动哨兵”,在灾情中成为恢复城市运行的关键力量。珠海市应急志愿者协会的13支队伍近200名应急志愿者昼夜备勤、第一时间投入行动,全力开展路面清障、人员转运等工作。3天里,650余人次志愿者协助社区清理辖区道路障碍,以实际行动为城市恢复秩序贡献力量。

广西玉林北流跑团志愿服务队在领队卢宗允的带领下,16名志愿者对北流市受灾严重的交通要道开展清障工作,在整个清理过程中,他们一度面临工具严重短缺、市政清运车辆一时无法调派的困难。关键时刻,副队长陈志坚主动无偿提供私人车辆及各类清理工具,有力支援了道路清障工作,为快速恢复城市面貌与交通畅通提供了保障。

在抗击台风“桦加沙”的过程中,广东、广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力量积极响应,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