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强头雁队伍,锻造社区治理生力军(新闻特写)

“过去疲于填写复杂报表,现在能腾出更多时间到居民身边解决问题。”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顺源里社区工作人员王秋月道出了社区治理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在顺源里社区,“一码共治”平台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居民扫码即可便捷上报问题,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响应效率。

如何以“一根针”穿起社区治理“千条线”?北京市朝阳区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面对超大型城市社区复杂多样的治理需求,朝阳区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培训、实战淬炼、专业发展与数智赋能,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量身定制“培训研修套餐”

前不久,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举办了一场“社区治理品牌建设”沙龙,来自43个街乡的社区工作者与专家学者共聚区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现场气氛热烈。7个小组分别围绕“一老一小”社区服务、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社区工作者李颖在参与后感慨:“沙龙内容贴近实际,打开了我的工作思路。”

朝阳区还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研修计划,组织19个街乡的60余名后备人员开展跨区域实地教学、专题研讨、项目实操等。该研修计划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成果已广泛转化为治理实效。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的“社区书记工作室”以“嵌入式服务”为理念,优化整合党群服务站点与便民驿站,打造出多个促进邻里互动的情感空间;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殷金凤书记工作室”则组织居民一起商量,将闲置车棚改建为便民服务综合体,整合医疗、维修、托育等资源,以“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低偿运营”模式日均服务300余人次。

构建“四级联动”培育体系

来广营乡清苑路第三社区党委书记彭利萍是朝阳区“优才计划”的优秀代表。在“优才计划”专业督导的支持下,她系统学习资源链接技巧与项目设计知识,成功推动区级“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项目落地,有效激发社区中青年群体从“服务受益者”转变为“文化共创者”。“‘优才计划’帮助我实现了从‘救火队员’到‘社区规划师’的转变。”彭利萍说。

为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从“数量规模型”向“专业价值型”转变,朝阳区以“优才计划”为重点,构建“区级统筹——街乡落实——专业机构督导——学员实践”的“四级联动”培育体系,聚焦接诉即办、楼道堆物等治理痛点,通过理论授课、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精准赋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该计划已培育560名学员,孵化优秀服务案例285个,提供专业督导300余小时,服务超1万人次。

“数智赋能”重构服务模式

在和平街街道胜古北社区,社区工作者陈希然回忆起不久前帮助居民张大爷的一次经历。“那天晚上8点多,张大爷发现楼道照明灯不亮,着急地找到我。要是以前,我得手动记录、联系相关部门,流程很长。”但这一次,陈希然引导张大爷通过和平街街道新开发的“微格智网”——AI小和智享生活平台反馈问题。“真没想到,张大爷扫码登录平台,在完成情况描述后,问题线索直接流转至相应职能部门,维修人员10分钟内响应,半小时后灯就修好了。”

“微格智网”——AI小和智享生活平台还整合辖区内超市、餐饮店等11类“一刻钟生活圈”资源。陈希然补充道:“如今很多政策咨询、服务查询,居民可以直接借助平台一键查询。我们则能腾出更多时间走访特殊群体、策划社区活动,智能技术真正成了我们的‘得力助手’。”“微格智网”——AI小和智享生活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处理居民需求与报单1.4万余件,智能识别高发诉求12类,自动完成简单咨询与服务调度2.7万余次。

和平街街道的创新实践正是朝阳区大力推进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的缩影。全区推动数字技术与诉求响应深度融合,双井街道“13社区”、朝外街道“芯上朝外”等数字治理典型不断涌现,健全居民“数据库”、织密为民“服务网”、搭建线上“议事厅”,持续提升朝阳区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徐宏桢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头雁引领作用,探索利用AI赋能手段,不断提升朝阳区社区工作者队伍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本报通讯员 米洋)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