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点一点,事情就解决!”“数据跑起来,干部减负、群众受益!”近日,在安徽省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现场交流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基层工作者分享了信息化为社会治理带来的崭新变化。如今,在安徽,这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擎的治理创新正润物无声地改变着社区和乡村,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活力。
“过去居民办个证明可能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通过社区的‘一窗通办’,不到半小时我们就能完成办理。”合肥市高新区兴园社区服务中心金桂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完颜亚玲高兴地说。金桂社区依托合肥市智慧社区平台,已完成人社、卫健、民政等13个部门、35套国家及省市级业务系统对接融合,实现居民办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将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先后开展6批69个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建设,重点推进17个省级智慧社区联系点建设,在拓展应用服务场景上下功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前群众反映问题常常面临“门难找、人难见、事难办”的困境。如今,随着安徽省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社区普遍开设了“随手拍”“码上办”等功能模块,群众发现问题后只需拿起手机拍照上传,系统就会自动分派到相关责任部门。
“村里给我安装了‘书记帮您办’小门牌,有事可以直接拨打党组织书记电话或者手机扫码反映,非常方便!”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村民刘德学称赞道。
“随手拍”高效便捷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安徽省通过搭建线上平台、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健全事件办理机制,群众诉求实现“统一受理、智能识别、自动分派、闭环处置”。
合肥市包河区“大共治”平台自2019年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各类工单390万件,平均办理时长由过去7个工作日缩短至现在约4个工作日,群众诉求响应速度和办理效率显著提升。
“这个智能设备真好,我每天在家的情况,社区都能知道。万一有异常,他们马上就会上门。”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居民曹奶奶指着装在家里的智能探测器说道。
该社区为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题,为他们配备了红外感应、紧急呼叫、烟感报警器等设备,为他们构建起关爱守护网。
为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等问题,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数字化关爱模式,打造“徽小哥”线上服务平台,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扫码后自动生成“小哥通行证”,凭此可免登记进门。平台还同步将全市驿站、充电桩、换电站、停车场、小区楼栋、爱心商家等点位纳入地图系统,实现自动规划路线、就近引导推荐。
走进池州市贵池区“一网统管”平台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各类民生数据实时跳动。
“我们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区长信箱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统一整合进平台,由平台统一负责受理、交办和反馈,高效解决各类群众诉求,最大限度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贵池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缪勇胜介绍。
从过去的“多头处理”到如今的“一网统管”,这一顺畅高效的流程,见证了安徽省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扎实步伐。
针对数据壁垒、标准不一等难题,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安徽省县级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指引》,推动各地开展集约化建设,初步实现跨系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让信息化平台成为社会治理的“智慧大脑”。
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创新,安徽已建成覆盖全省的智慧网络,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
“我们将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深化17个省级智慧社区联系点建设,拓展更多精准便民的智慧应用场景,推动社会治理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让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持久而强大的数字新动能。”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陈方园)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