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业链党建 赋能高质量发展(工作实践)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坚持党建链引领产业链,统筹推动组织强链、资源延链、服务固链,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发展态势和竞争胜势。

严密组织体系,推动“组织强链”

坚持建立健全以链主企业为龙头、链上企业为主体的广泛覆盖、整体联动、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组织体系,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链成势、协同发展。

完善架构建体系。纵向上,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生物医药、互联网、绿色食品等3条产业链的布局,分别成立产业链党委,由区领导兼任产业链党委书记;横向上,依托互联网小镇、瑞科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形成以产业链党组织为重点,X家上下游企业为隶属,Y个属地园区纳管的“1+X+Y”组织体系,持续推进组织有形覆盖。

灵活施策强管理。紧扣产业链布局,针对链上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布散、规模差异大的实际,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灵活采取大中小带建、产学研共建等方式,围绕3条产业链单独组建25个党组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精准查找流动党员,推行党员居住地党组织、工作所在企业党组织双向联系、共同管理,积极引导链上党员亮明身份、纳入管理、发挥作用。

派驻专员优服务。从组织部、社会工作部、工信局等职能部门及属地乡镇(街道)选派346名能力强、经验足、素质好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一对一”“一对多”驻链服务、助企发展。推动产业链党委建立“定期会商+动态协商”模式,定期组织涉企部门、链上企业共同研究问题、协调诉求,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协调解决区域合作、产业升级、金融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

坚持聚势赋能,推动“资源延链”

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推动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企业互利共赢,在抱团发展中推动产业链条联系更紧、合力更强、质量更高。

“红色先锋”在链上聚势。推行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三培养”机制,吸收培养“链长”企业党员。对链上企业党组织书记开展轮训培训,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经验做法。

“产业智库”在链上聚能。突出产才融合,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创新主体“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机制,组建“产业链党建智库”,遴选一批“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组织激励引导链上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联合开展“揭榜挂帅”“赛马”科研攻关,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区域共建”在链上聚效。发挥产业链党委协调各方的优势,组织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开展产业资源对接活动,强化产业链内企业沟通互促,深化党建区域共建,推动对接交流、合作商谈、项目落地,组织开展38场产业发展论坛,引领产业链上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共商发展难题。

优化供给保障,推动“服务固链”

通过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环境,推动需求有效对接、资源有效统筹、项目有效落地。

党群阵地开放共用。按照“一链一阵地”思路,积极推动产业链党群服务阵地建设。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支撑、链上企业为主体,共打造众创空间、红坊等16个集组织生活、活动开展、政策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综合服务阵地。同时,拓展党建指导站、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设23个暖心服务驿站。健全阵地共建共用共享机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点单式服务,有力提升链上企业党的组织生活质量。

政策讯息直达快享。以“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强产业 优环境”行动,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助企纾困联动机制和常态化入企帮扶制度,完善“链上企业反映、产业链党委吹哨、职能部门报到”工作流程,落实“一企一议”“分级协调”等机制,在6个园区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行每周三“行政服务进园区”活动,完成惠企事项申请代办等服务,实现“服务在园区主动敲门”。

政务服务代办提速。建立链上企业“服务直通车”需求信息库,由产业链党委全面梳理惠企政策,梳理支持企业发展的资源、项目、载体,职能部门围绕资金补贴扶持、税收减免返还、重点技术攻关、用地需求等方面,摸清自身服务家底,形成资源清单,构建“政策落地—申报—审核—发布”的全链条机制,形成可操作的事项清单,帮助企业轻装前行。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