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汇聚民智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山东省构建起“制度筑基——渠道拓通——部门联动——成果转化”的闭环工作体系,其创新实践不仅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在操作层面为新时代群众参与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制度先行,提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实践范式。山东将制度建设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先手棋”,出台《山东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指引(试行)》,积极探索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纳入重大行政决策“前置程序”,引导群众参与制度化建设。这种操作手册式的制度规范,通过程序保障群众参与,将人民民主转化为具体的参与行为,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民意表达碎片化”“决策回应滞后性”等问题。
技术赋能与空间再造,立体化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山东构建“线上+线下”征集体系,顺应了数字时代群众参与的发展趋势。线上“齐鲁建言”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线下36个直报点与53名特邀建议人形成“毛细血管式”的征集网络,这种“技术赋能+空间再造”的双重设计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线下载体,如“庭院马扎”“凉亭协商”,通过将征集场景嵌入群众日常生活空间,降低了群众参与的心理门槛与物理成本;而数字化平台则通过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实现了建议征集从回应单个问题向大数据辅助决策的转变。
协同治理与价值转化,构建多方协同的共治生态。山东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人民建议价值转化的生态系统。从政策协同看,联合省发改委、工信厅等部门开展专题征集,使分散的民意汇聚为政策制定的“源头活水”;从治理效能看,5400余条建议中156条转化为政策举措,背后是“征集—研判—转办—督办—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在发挥作用。这种模式不仅落实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通过“需求清单——幸福账单”的转化,将发展理念具象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治理成果。
山东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探索,是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命题的地方回应。其经验表明,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需要实现三重统一:制度规范性与实践灵活性的统一、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个体诉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只有将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治理的“金钥匙”,才能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治理愿景,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旺盛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作者系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