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工作的外卖骑手张伟完成一天的跑单后,回到了自己的“新家”——“怡舍”,整洁明亮的六人间,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月租划算,离配送点就两公里,再也不用每天骑电瓶车奔波一个多小时回郊区的住处了。”张伟笑着说。
这个在北京国贸CBD旁的暖“新”宿舍,规划了200余个房间,最多可容纳1100人,同时配备共享厨房、洗衣房等公共空间,极大提升了居住体验,切实回应了新就业群体对“租得省心、住得舒心”的共性诉求,成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家政服务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安心居所。
“怡舍”的背后,是朝阳区双井街道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三项行动计划”及朝阳区服务新就业群体20条具体措施的创新实践。
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他们以辛勤的劳动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为了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各地聚焦他们的实际需求,持续打造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体系,结合友好场景建设,努力将温暖与关怀送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上。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立足辖区商业资源高度集聚,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优势,深入实施“近邻党建·凝‘新’聚力”工程,全方位提升新就业群体在思明区工作、生活的友好体验。为了让8万余名新就业群体“渴能喝水、急可充电、累能歇脚”,思明区在新就业群体集中的商圈、园区、地铁口等地科学布局了120余个“新邻驿站”,同步在“智慧近邻”平台上发布“点位地图”,网约配送员只需轻轻滑动屏幕,便能“一键导航”到友好服务空间。
思明区的友好服务理念还延展到更多场景——鹭江街道小学社区搭建楼栋指引牌、布设“骑手友好地图”;梧村街道嘉禾良库设置8类40余个服务设施,推出新就业群体友好服务导览图;筼筜街道屿后南里小区和厦门市康复医院联动推出“骑手友好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诊绿色通道和体检优惠套餐……与此同时,思明区以民主恳谈会为桥梁,推动骑手与物流服务商、外卖平台三方开展协商,确保新就业群体“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新就业群体的工作节奏快、活动范围广,推动友好场景建设落地落实、提供多元服务要整合多方力量。
湖南省常德市通过政企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切实解决骑手“充电难”问题。一方面,建设“共享换电柜”。常德市与能源公司合作,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社区周边投建1000余个“共享换电柜”,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快速更换电池。另一方面,推广“智能充电站”。在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院落、住宅小区等区域建设智能充电站。同时,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监管制度,定期检查充换电设施,通过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提升骑手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在辽宁省盘锦市,街道、物业服务企业、外卖平台共同探索,为骑手们构建和谐高效的社区服务生态。盘锦市兴隆台区创新街道与物业服务企业配套建设骑手休息区、简化骑手进入社区流程、完善社区内指引标识,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支持。如今,骑手只需通过手机扫码登录“享惠家”管理系统,即可一键完成身份核验、入社区登记等全流程操作,较传统人工登记方式效率提升60%以上。
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小哥食堂”再次扩容,15家爱心餐饮企业投身公益服务,“小哥”们凭借有效职业身份证明享受打折优惠。西峰区还贴心设立“小哥发屋”、筹办“小哥学堂”,发布致全区居民朋友的倡议书、致全区外卖骑手、快递员的倡议书、致广大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一封邀请函,倡议全区居民朋友对新就业群体多一分理解包容,少一分催促苛责,切实为新就业群体营造尊重包容的社会环境。
在多方参与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的同时,行业内的“互助”也在不断升级。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新就业群体关爱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下设三大专业服务队及首批11个“小哥工作室”。据了解,“小哥工作室”的11名主理人均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用“身边人”解“身边事”,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网络持续完善。
从解决进门、停车、用餐、住所等问题,到全域友好场景建设,再到“小哥工作室”的成立,当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新就业群体最需要的地方,便传递了城市的温度,凝聚了人心与力量,为新就业群体筑起了暖“新”港湾。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