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区工作者“松绑赋能”

解答居民疑问、帮居民代办业务、调解邻里矛盾、组织社区活动……作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小到家长里短矛盾纠纷调解,大到咨询政策应急保障,都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身影。然而在现实中,报表、会议、检查……却让不少社区工作者陷入缺少精力服务居民的窘境。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在给社区工作者“减负”的同时还要“增能”,让他们从“琐事”里抽出身,把功夫用在实处。

为社区工作者“松绑赋能”,首先要“厘清权责”,制定清晰的村(社区)工作“准入清单”。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社会工作部立足全州地域广、基层基础薄弱、村(社区)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扎实推进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试点,反复打磨、科学制定《班玛县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建由业务骨干、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班玛县赛来塘镇莲花社区、马可河乡则达村两个试点单位开展沉浸式调研,了解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群众对事项准入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州委社会工作部对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对梳理出的工作事项逐一进行合法性审查、合理性评估、必要性论证,经过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差异化、精准化的“准入清单”。

持续推进基层减负,还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探索建立为基层减负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设立观察联系点18个,建立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络员”制度,构建“问题发现—信息上报—事件处置—结果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在县委社会工作部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公布村(社区)减负投诉举报电话的公告,设立专门电话,接受社会对违规出具证明、派交事务、违规挂牌等问题的监督,助力基层减负。

为社区工作者减负,就是要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在具体的社区工作中,调解矛盾需要法律知识,关爱特殊群体需要专业技巧,组织活动需要项目管理能力……在为社区工作者“松绑”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在重新修订出台《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部署推进居委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能力。天津市则构建起市、区、街镇三级社区工作者培训体系。市级每年举办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各区每年对社区“两委”成员、新聘用社区工作者培训1次,街镇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轮训1遍。培训突出实战实训,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同时,定期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以赛提能。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则探索实施农村优秀青年培养三年行动,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储备。分层分类培训村(社区)工作人员,推行“全岗通”服务模式,提升村(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让社区工作者“轻装上阵”,需要多维度的支持——既要有物质保障,也要有精神关怀。在激励保障方面,天津市全面推行社区工作者与街镇党群服务中心签约,将基本情况、岗位等级、考核奖惩等记入档案,全程记录入职、调动、职务变化等情况。实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的同时,岗位等级随工作年限、职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因素动态调整。每三年一个晋级档期,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助理、中、高级社会工作师都可以折算相应的工作年限。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

社区工作者不再为“琐事”负担,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当社区工作者有专业能力、有职业奔头,愿意长期扎根基层,基层治理才能实现质效双升。

(本报记者 金浩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