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一场以党建为纽带、以融合为抓手的基层治理创新正在悄然改变城市面貌——朝阳社区“暖心市集”、牛旺社区“乡音调解”、颜家村“文明小剧场”等一批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村居联动 惠民促治”的实践路径,展现党建引领城市与乡村协同治理的新图景。
“暖心市集”架起城乡供需桥
每周六早上,龙桥街道朝阳社区的小广场上都格外热闹。“惠农便民·暖心市集”开张不到两个小时,兴隆庄街道的袁小胖农产品公司的鲜红薯已销售一空。“没想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卖得这么快!”公司负责人袁先生难掩欣喜。
摊位前,漕河镇的葡萄、新兖镇的黄金梨和草鸡蛋等新鲜农产品广受欢迎,颜店镇的手工辣椒酱、新驿镇的传统酱油更是被居民争相购买。
这不仅是一场农产品展销,更是一次城乡资源的精准对接。兖州区探索“居民点单+节气供应”模式,由社区党组织负责收集居民需求,区委社会工作部协调镇村将优质农产品直供城市,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增收、市民得实惠。同时,城市服务资源同步下沉——义诊、理发、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同步开展,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温情满满。
截至目前,全区已举办“暖心市集”27场,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110万元,惠及群众2.3万人次。小市集既盘活了乡村资源,也温暖了城市居民的心。
“老乡书记”巧解邻里结
一场楼道杂物堆放纠纷,曾让龙桥街道牛旺社区居民张强与邻居僵持数周。社区多次调解未果,问题陷入僵局。转机出现在一位特殊调解员的到来——张强户籍所在地新驿镇新一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新峰。牛旺社区党委主动联系张强原籍村党组织,邀请王书记跨域参与调解。
在“书记会客厅”,王新峰用熟悉的乡音拉起家常:“咱们村里谁家有事,还不是你帮我、我帮你?”他回忆起张强儿时邻里互助的往事,动情讲述和谐共处的意义。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唤醒了矛盾双方对乡情的记忆。最终,张强主动清理杂物,邻居也表达歉意,两人握手言和。
这一创新做法,正是兖州区推行“村居联动”治理机制的缩影。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村民进城定居带来的治理难题,兖州区探索“原籍村干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挥其“人熟、地熟、情感亲”优势,将乡情融入矛盾调处。目前,已有50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城市和农村调解资源库,成功调解10余起矛盾纠纷,成为社区治理中一支特殊的“柔性力量”。
“乡土小剧”演活文明风
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小剧场在龙桥街道朝阳社区太阳财富美景花园小区上演。颜店镇颜家村文艺队自编自导的小品《彩礼风波》,以方言形式演绎了一对亲家因彩礼争执不下,最终在亲友劝说下达成共识的故事,诙谐表演引得观众笑声阵阵,掌声不断。
这场演出是兖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推动文化融合的一个实践。乡村文艺团队走进城市社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孝老爱亲、婚事简办等文明理念。小剧场虽小,却有着大作用:一方面,让进城居民重温乡音乡韵,增强归属感;另一方面,将淳朴民风带入城市,促进价值认同。目前,全区已有15支文艺队常态化进社区巡演,累计开展“文明小剧场”活动50余场,覆盖居民逾3万人。
从“暖心市集”到“乡音调解”,再到“文明小剧场”,兖州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典型为抓手,推动村居资源互通、情感互融、治理互促。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再是单向帮扶,而是双向赋能;基层治理,不止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凝聚人心。
兖州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兖州区将持续深化“村居联动 惠民促治”机制,拓展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让资源真正活起来、服务实起来、民心暖起来,奋力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善治新篇章。
(本报通讯员 卢岳 张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