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能热饭充电,社区还能帮带娃,这下送件更安心了。”快递员小袁把孩子送进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托管班,转身跨上电瓶车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几乎同一时间,位于大溪沟街道的快递站点的负责人王志成快步走进人和街社区“暖新工作室”。当天,他要和物业服务企业经理商量在社区新增快递车停车位的具体位置。外卖骑手何汶锋路过一处有堵塞现象的消防通道,熟练地拍照上传至“随手拍”微信群,继续赶往下一个送餐点……这些瞬间,悄然串联起渝中区新就业群体日常工作生活的温暖图景。
去年以来,渝中区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以党建引领,构建“服务阵地—治理网络—价值实现”关爱机制。从“暖新驿站”到“小哥流动网格员”,再到“母城新光”赋能计划,城市的“流动骑行者”正在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城市。
“以前送单像‘打仗’,在路边啃包子,在老旧小区找路……现在在‘坪蜂e站’能歇脚充电,‘友好地图’能帮忙找路,像有了路上的‘家’,踏实。”在大坪街道“坪蜂e站”,外卖骑手小杨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说道。
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调研发现,辖区新就业群体日平均工作时间大约10个小时,超过60%的人面临“吃饭难、休息难、带娃难”等问题。为此,渝中区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整合辖区资源,构建起“1+11+N”服务矩阵(1个区级中心+11个街道站点+N个社区驿站),其中,驿站配备微波炉、应急药箱、充电设备等设施,并联合社会力量开设“小哥学堂”,为新就业群体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供平台。
今年以来,各驿站开展了“防暑茶摊”“亲子手工课”等活动,协调解决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充电桩安装、错峰停车位等需求。驿站墙面上贴出的“感谢便签”,见证着这里从新就业群体的“临时歇脚点”到“情感归处”的转变。
“鑫隆达超市门口的窨井盖有破洞,要及时维修。”外卖骑手小邵点开美专校社区的“暖新微喇叭工作群”,介绍着由他发现的隐患记录和解决情况。
渝中区探索“小哥流动网格员”制度,引导10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担任“兼职网格员”,建立“随手拍—限时处置—积分激励”闭环机制。在人和街社区,10名“治理观察员”带动百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这一机制,助力社区安全隐患平均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6小时。
“新就业群体像流动的‘毛细血管’,是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响应需求的‘神经末梢’,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人和街社区党委书记鱼雪梅说。
在人和书院摄影展现场,外卖骑手陈龙的作品《幸福速递》吸引居民驻足——画面里晨光穿透薄雾,骑手的身影穿梭在山城步道里。“原来城市在外卖小哥眼里这么美!”居民李阿姨感叹地说。
这场摄影展是渝中区“母城新光”赋能计划的缩影。该计划通过摄影比赛、短视频培训挖掘新就业群体的潜能,并通过设立“小微创业种子基金”支持新就业群体探索更多职业可能性。
摄影展过后,30余幅摄影作品便成为社区文化墙素材,讲述着独特的城市故事。“以前觉得自己和送单的区域没有什么关联,现在能力所能及地帮助居民做些事,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眼中的城市,职业认同感更强了。”陈龙笑着说。
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新就业群体服务和参与社区治理的难题。未来渝中区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拓展服务场景,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发展的热情与创造活力,为“美好渝中”建设注入新动能。
(本报通讯员 李子瑄)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