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50多名志愿者与前来参观的游客齐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和我的祖国》,营造出国庆的热烈氛围。假期期间,志愿者在良渚博物院开展前台咨询、秩序引导、公益讲解等服务,并组织主题剪纸活动,让游客们沉浸式体验良渚文化。为游客服务的还有不久前刚加入的学生志愿者,他们自豪地向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五千年前的古老故事。
时光回溯至2006年,良渚博物院志愿者队伍初具雏形。经历14年发展,2020年正式成立志愿者总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壮大至600余人,建立了良渚博物院志愿者分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志愿者分队、良渚文化宣讲志愿者分队、良渚文化小小志愿者分队、良渚遗址巡查志愿者分队等五支分队,服务范围覆盖遗址公园、周边社区、学校与企业,形成了多语种讲解、文化宣讲、公共教育、新媒体运营等多元化、立体式的服务体系。
一首良渚文化志愿者之歌《五千零一道光》,唱出志愿者把古老故事变成文明力量的心愿。
“在这里,志愿服务不仅是一份责任,还是‘一个人’变成‘一家人’的温暖。”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总队队长梁中平感叹:“我们因志愿服务相聚,用家一般的爱,共同点亮五千年文明之光。”
71岁的海红,被志愿者们亲昵地称为“海妈妈”。2010年,受到外国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启发,海红毅然加入志愿者行列。从最初独自招募队员,到亲眼见证队伍壮大至600余人,她用15年的坚守和2万小时的个人服务时长,写下了自己的志愿故事。
“志愿者们紧紧相连,会绽放出最暖心的温情。”指着良渚博物院草坪上的石榴树,海红眼中满是期待。这棵由她倡议种植的石榴树,已成为团队的象征。每当有新志愿者加入时,大家都会在石榴树下合影留念。这棵树,不仅见证了团队从“独行者”到“大家庭”的蜕变,更寄托着志愿者对文明传承的无限期许。
“你们猜猜我的生日是哪一天?”来自美国的志愿者麦安琪总爱用这个问题与观众互动,“是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前一天。我觉得自己就是为这一天而生的。”主修中文与东方文化的麦安琪,因一次参观良渚博物院的偶然机会,被邀请成为讲解员。为了讲好良渚文化故事,她走访150家博物馆,终于能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生动的历史叙事,带领观众走进五千年前的良渚世界。“观众们会有各种兴趣点,我们就必须准备得更加充分、更加全面。”麦安琪说。
一身形象鲜明的志愿者服,一棵“志愿团队纪念树”,一册志愿者培训教材,10届“讲解交流比赛”、14届志愿者年会、25场良渚遗址踏访活动、300余名优秀志愿者之星、行程5000余公里的“志愿者万里行”活动,这些都是志愿者总队成立以来的丰硕成果。
为进一步擦亮余杭志愿服务的金名片,余杭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良渚遗址管委会推进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品牌化建设。今年,在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上,总队正式发布全新标识。标识以良渚重要礼器“玉琮”为主体造型,体现“藏礼于玉”的文化内涵;玉鸟则象征守护与传播良渚文化的使者。新标识的启用,标志着良渚文化志愿者事业迈向新阶段,展现了余杭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新内容。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将持续在新时代文明薪火相传中,讲好良渚文化故事。
(本报通讯员 贡宏云 孙艳青)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