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街道大塘村党支部书记余炉接过奖章时,内心百感交集。十二载春秋,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梦想。如今的大塘村早已不是组织散、经济弱的旧模样:村集体资产突破6000万元,年收入近百万元,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村”“江西省文明村镇”等荣誉,成为赣鄱大地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绵绵用力,干好“头等大事”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余炉深知,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余炉刚上任时,大塘村党组织涣散、老年党员多,集体经济薄弱。对此,他从最基础的“三会一课”抓起,明确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示范岗,一步步把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同时,推动建成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康养服务中心,让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有窗口。
“从前开会要借学校教室,现在咱有自己的‘红色会客厅’了!”村民余大爷抚摸着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建文化墙感慨道。
聚焦短板弱项,余炉结合“书记领航”行动,划分18个村庄单元网格,将党建、治理、服务三网融合,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同时,组织志愿者深入网格,宣讲政策、举办文化活动,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网格员老陈说:“现在我们不仅是政策宣传员,还是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感觉作用可大了!”
在队伍建设上,余炉注重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党员。多年来,共发展12名青年党员,其中6人成为产业带头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久久为功,抓好“致富要事”
曾经的大塘村,一无产业、二无资金、三无人才。余炉清楚,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做强产业。
余炉做的第一件事,是走出去、请进来。他多次登门拜访农业专家,赴外地考察学习,最终确定发展智慧农业的方向。他多方筹措300余万元资金,推动建成浔阳区首个现代农业项目——大塘蔬果产业基地,并打造“恰是浔阳”农产品展销馆,实现农产品品牌化。
为盘活资源,余炉推行“集体出资控股+能人参股经营+村民入股分红”模式,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不仅可以拿租金、挣薪金,还能享股金,如今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
同时,余炉瞄准区位优势,带领村干部对村内土地统一规划,新建8栋商业楼,引入餐饮、超市、培训机构等业态,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稳定租金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华丽转身。
时时挂念,做好“关键小事”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余炉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牵头成立了劳模工作室,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便民服务、助老扶弱等公益活动。
在余炉的带动下,工作室的志愿者定期走访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建立帮扶档案,实施精准救助。全村2户困难家庭实现兜底保障,2名重度残疾人得到全天候照料,4名残疾人在志愿者帮扶下重拾生活信心。
漫步在大塘村杨家洼小区,健身器材、无障碍通道等设施一应俱全。聚焦村民生活品质提升,余炉推动设立“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进千家门、访万户情”活动收集群众需求,开展环境整治与补齐民生短板行动,发动志愿者投身滨江东路沿线环境整治与杨家洼老旧小区改造,协助安装充电设施。
现在,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黑漆漆的巷子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传来欢声笑语,曾经脏乱差的杨家洼小区经过改造焕然一新。
如今的大塘村,产业兴、环境美、民风淳、百姓富。浔阳江畔,晚霞映照下的村庄静谧而美好,余炉用奉献和担当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合格答卷。
(余炉简介: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街道大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九江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本报记者 陈丽英 通讯员 汤高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