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学府社区桂庙花园桥洞下,黄妃由的“湛新炒粉”摊前已排起小队。热油滋滋作响,香气伴着晚风弥漫开来——这处曾因占道经营被投诉的“痛点”,如今成了周边居民和深圳大学学生的“打卡点”。
占道经营得到有序管理的背后,折射出南山区的治理智慧。作为人口密集、业态多元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南山区创新方式方法,着力破解“管严没活力、放活没秩序”的难题,让城市既有文明颜值,又有民生温度。
治理之变:从“堵心痛点”到“舒心图景”
南山区的治理升级,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在南山街道荔秀社区天安工业区大舞台北侧,统一设计的蓝色摊位整齐排列,特色摊位前客流不断。“以前这儿的流动摊贩把人行道挤得只剩一条缝,买菜都得侧着身子过,居民投诉不断。”王阿姨说起变化一脸笑意,“如今,占道经营几乎消失了。晚上带孙子散步时,还能顺便买杯果汁,特别方便。”
南山街道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13个规范摊贩经营场所,解决了60%流动摊贩的规范化经营问题;西丽街道曙光社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面对困扰基层的“无序经营”痛点,南山区已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如何在规范流动摊贩经营的同时,既保障其生计来源,又维护居民生活秩序?南山街道探索“党建引领、制度为纲、科技为翼”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由党组织牵头构建“1+5+N”民主协商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联动居民、商户、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产权单位五方主体,同步邀请城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参与共治。同时,南山街道提炼出摊贩场所划定办法:从居民提出设点意向,到职能部门综合研判、草拟方案,再经居民议事会协商、公示发布,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比如荔秀社区在划定摊位时,通过“七步议事流程”(议题收集、调研论证、会议筹备、民主协商、方案表决、公示公开、落地跟踪),前后开了5次居民议事会,才确定“早餐摊早6点至10点营业,夜市摊晚6点至11点营业”的规则。
科技为翼,提升智慧监管效能。“摊易通”小程序成为摊贩管理的“智慧利器”——打开小程序,摊贩基本信息、经营时段、卫生评分等内容一目了然。市、区联合搭建“烟火巷”平台,通过无人机巡航发现违规摊点后,系统自动推送信息给网格员,形成“定点清除+巡逻即清”的高效处置闭环。
议事之效:让每方声音都被听见
“能不能在摊位旁加个公共洗手池?”“夜市收摊后谁来负责打扫卫生?”在荔秀社区的居民议事会上,摊贩代表、居民代表、物业服务企业经理围坐一圈,各抒己见、协商讨论。
过去,政府划定摊位时往往因“未征求居民意见”引发新矛盾。如今,南山区把“话语权”交还给群众:摊贩想要入驻规范经营场所,需先通过居民议事会的讨论;经营规则需调整时,需经2/3以上参会代表同意才能生效。
荔秀社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起初,部分居民反对在工业区设置摊贩点,主要顾虑是“油烟扰民”。对此,社区党委带着居民代表前往周边城市的规范夜市考察,直观感受有序管理的效果。同时,组织摊贩作出“使用无烟灶、收摊后1小时内完成场地清理”的承诺,最终打消了居民顾虑。
西丽街道曙光社区则将协商延伸到细节之处。在划定“乱摆卖疏导点”时,居民提出“点位不能靠近学校门口,避免影响学生出行”,摊贩则希望“离公交站近一些,方便吸引客流”。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实地调研后,最终将点位选在学校与公交站之间的闲置空地;在摊位分配环节,采用“抽签”方式,全程公开透明。
效率之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
南山区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烟火”与“文明”的平衡难题,更推动基层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
统一准入标准后,摊贩们不再比拼“谁跑得快、谁敢占道”,而是比“谁的卫生好、谁的特色足”。桂庙花园桥洞的摊贩自发成立“自律小组”,每周互评卫生,得分高的能优先选摊位,黄妃由的炒粉摊因连续3个月得“优”,成了社区推荐的“示范摊”。
如今,南山区形成“城管+公安+交警”联动执法网,今年5月以来已开展专项行动近60次。更重要的是,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老人义务监督摊贩收摊,有商户帮摊贩代收外卖订单,“大家的事大家管”成为常态。
南山区还试点“摊贩积分制”:遵守规则加分,违规扣分,积分高的可兑换卫生补贴;推动成立街道级商户自治联盟,让摊贩自己制定《经营公约》。“守规矩了,生意好做。”摊贩郭庆喜说,他的果饮摊因连续半年无违规,被社区推荐参加了区里的“特色小吃展”。
南山区摊贩治理,看似解决“摆摊”小事,实则织就了一张既守得住公共秩序、又容得下人间烟火的治理网络。
(本报通讯员 谭小龙 林甫)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