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构建组织体系、队伍体系、平台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要不断优化治理单元、厘清权责清单、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是国家战略性水源地、东风汽车公司重要生产基地,2025年,茅箭区被纳入湖北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县(市、区)创建范围。随着辖区人口流动明显加快,基层治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茅箭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重点抓好强基固本、凝心聚力、减负赋能、平安建设、民生福祉等“五大工程”,细化示范创建每项工程具体工作和任务,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也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何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构建组织体系、队伍体系、平台体系。
建好组织。纵向到底建好党组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和“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的组织架构。横向到边建好群众组织。按照“群众需求建、共同爱好建、骨干带动建”等方法,建好“1(党组织)+4(自治、群团、社会、经济组织)”基层治理组织体系。
建强队伍。建强县乡党员干部队伍。深化“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持续淬炼政治强、业务精、善治理、会服务、促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坚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制度,实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工程,着力培育大批“优秀村支书”“社区名书记”。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县(市、区)统一招聘、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一使用制度,按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足额配备,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强志愿者队伍。组建志愿服务联合会,健全“8+N”志愿服务队伍,推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积极培育“四个100”先进典型,努力打造“志愿之城”。
建优平台。建优服务平台。坚持“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持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综治中心提档升级。推行基层“大屋顶”办公,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门、只跑一次”。建优线上平台。用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社会e治理”等线上平台,拧紧接诉即办链条,实现收集、分办、督办、答复、总结闭环管理。建优“邻里中心”和“户外驿站”平台。整合阵地资源,建好“邻里中心”,常态化开展“邻里文化节”等活动,让“陌邻”变“睦邻”;因地制宜打造“户外驿站”,推出“累可歇脚、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等贴心服务,把“物理空间”变成“情感空间”。
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要不断优化治理单元、厘清权责清单、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优化治理单元。坚持“四相三共”(地缘相邻、情感相通、利益相联、愿景相同,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安全共治)原则,合理划分网格,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在城市,着眼于规模急剧扩张细分网格,规范小区按500户、老旧小区(零散楼栋)按100~200户左右设置;在农村,着眼于局部“空心化”整合村民小组,兼顾自然村落特色和搬迁安置点权属稳定,以50~100户规模优化。
厘清权责清单。紧扣乡镇(街道)承上启下的“枢纽”功能,梳理乡镇(街道)“三张清单”,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向下明确村(社区)的“主责”和“帮责”,向上由县(市、区)级兜底乡镇(街道)、村(社区)承接不了的职责。
完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固化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确保上下协同、运转顺畅。如,建立权责事项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清单之内必执行、清单之外严批准”,以刚性制度强化权责硬约束;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
(作者系中共十堰市茅箭区委副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