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今年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突出“一老一小”服务,致力于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此举不仅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实践,更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通知》要求,便民生活圈建设需实现“一圈一策”、分类推进。对于既有社区,应着重利用闲置公共资产补齐设施短板;对于新建社区,则需优先规划建设集聚式商业形态。科学布局商业设施,重点选择大型居住区,以社区商业中心、综合性菜市场或生鲜超市为主要空间,集成商业、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在此背景下,社区服务综合体凭借其空间集约性与功能复合性,成为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关键载体。
社区服务综合体的优势在于节约城市用地、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公共服务与商业功能的集中布局,促成保障型与品质型业态协同发展,构建高效整合资源的平台。推动其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聚人气”和“造血力”两方面:前者依赖精准回应需求与建立公共信任,后者取决于专业化、市场化运营能力。
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方协同与精细化运营,党政部门在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强化空间资源统筹,如规划预留建设用地、整合闲置资产、理顺权属关系等,有效降低后续运营的成本;二是创新“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推动公共服务与市场运营优势互补;三是引导公共服务阵地优先布局,并辅以政策性补助,促进其与商业服务良性互动;四是寓治理于服务,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深度参与综合体活动,既为项目公信力背书,又通过贴近群众、把握真实需求,促进综合体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支点。
商业化运作团队是社区服务综合体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力量,要根据社区形态、人口特征与消费结构,科学定位运营方向。以四川省成都市“漫汀邻里中心”和“茶豆大集”为例,前者聚焦中高净值人群,打造兼具休闲社交与文化认同的城市客厅;后者面向刚需家庭,重点提供托育、助餐、家庭减压等服务。通过精准定位与差异化设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形成综合体的独特品牌认同。同时,团队要秉持长期主义,前期以课程体验和社区活动积累信任,后期通过知识化运营、社群化营销及公益反哺,构建可持续社区商业生态。
运营机制上,可根据业务性质和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管理:对社区食堂等公益性项目给予政策扶持与租金减免;文化教育类项目采用收益分成、共同管理模式;高风险资金类业务建立储值监测与退款机制,防范经营风险;对托育等业务可实行内部化运营以保障安全质量。数字化平台的引入可显著提质增效,可通过建立统一结算系统、数据分析与流量引导,提升管理精度并推动商业收益反哺社区公益,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的良性循环。
专业化服务团队作为连接居民与资源的关键纽带,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服务供给。通过系统评估需求、精准设计课程,增强居民黏性与归属感;在治理层面,可依托综合体建立议事协商平台,推动商户、居民、社区多方参与,形成利益协调与共治机制,实现公共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
实践表明,社区服务综合体不仅是城市生活圈的物理空间,更是公共服务、商业运营与社区治理的融合平台,既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也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秩序。未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从“建得起”迈向“用得好”,从空间集聚走向功能融合,使综合体真正成为承载城市温度、体现民生厚度的幸福载体。
(作者分别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