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筑根基 “五共”机制促融合(工作实践)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有效整合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是提升服务效能、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之举。湖南省长沙市始终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刻把握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积极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与其所在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互联互动,推动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三方优势互补、融合联动,切实形成服务群众、治理社区的强大合力。实施“十百千”项目,通过构建“共用、共训、共推、共享、共宣”的“五共”长效机制,打造需求精准对接、服务系统供给、治理协同共进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破解新时代基层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阵地共用:建强服务空间,实现供需对接零距离。出台《基层志愿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指引》,指导村(社区)有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站、工会驿站等各类阵地资源,规范化设立志愿服务场所,实现从“单一服务阵地”到“多元共享空间”的转型。通过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将服务模式从“人找服务”升级为“群众点单”,打造“家门口”零距离服务点。例如,芙蓉区五里牌街道建成高标准志愿服务站,保障群众在“15分钟服务圈”内便捷获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志愿服务场所1400余个,4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领2000余名志愿者骨干常态化开展服务,成为连接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的温馨空间。

队伍共建:搭建培育平台,提升两支队伍专业能力。成立长沙市社会工作学院,建立培训基地、师资库、课程库,吸纳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专家学者、管理人员、骨干志愿者等加入。今年以来,已对全市8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吸收志愿者的基层实践经验,也让志愿者理解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业工作方法,形成“1+1>2”的合力。广泛宣传动员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开展考前培训,线下培训5600余人次,3200余人取得证书,为基层服务注入专业化人才动力。

项目共推:实施“十百千”计划,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实施“十百千”计划,联动高校专家与资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建“理论+实务”双导师团队,通过集中培训与实地督导,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分工协作: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负责项目设计,志愿者负责落地实施,实现社区服务从“碎片化、零散化”向“系统化、常态化”转变。该计划3年内推动10所高校、10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1000个村(社区)联动。目前,首批遴选1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30个试点社区围绕助老、儿童保护等领域开展服务。例如,长沙市芙蓉区同行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升级“360志愿服务集市”,将服务从“小修小补”拓展至中医推拿、心理疏导等,居民参与率提升40%。

信息共享:打造多元载体,促进资源高效协同。开发“暖心长沙”供需对接小程序,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信息壁垒,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志愿服务队伍资源互通、行动同步、记录共联,提升服务匹配效率与管理规范性。实施“百会助百企联百社”行动,推行“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五方联动的资源汇集型共享模式。目前,已有30家行业协会商会与30个试点社区签订共建协议,30家爱心企业定向捐赠,1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联动各方推进项目,有效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

品牌共宣: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服务影响力。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统筹策划与志愿者实践传播优势,提炼项目内核,指导志愿者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宣传社区服务项目理念与成效,提升居民知晓度、参与度,共塑有温度、有专业度的服务形象。创新开展志愿服务IP形象征集,组建志愿精神宣讲团,传播志愿精神和社会工作理念,激发社会参与热情,让“助人自助”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志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湖南省长沙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