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哥”撑起职业安全保护伞

骄阳下的外卖箱、风雨中的网约车、街巷里的快递车,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运转的重要纽带。他们的职业安全,既牵动着万千家庭,也关乎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自2022年7月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启动以来,多地立足实际创新探索,用制度温度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牢安全防线。截至2025年7月,试点省份由7个增至17个。

北京街头的一场意外,让外卖骑手刘宇真切感受到这份保障的力量。2024年夏季的一个午后,狂风骤起,路边大树倾倒,正在送餐途中的刘宇避让不及摔倒,手部和腿部不同程度受伤。“当时心想没交过保险,报销肯定难,没想到上报平台后,客服立刻指导我提交申请。”刘宇回忆道。几周后,医疗费报销款顺利到账,工作人员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劳动能力鉴定。这份安心背后,是北京市建立的“三合一”经办机制——将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支付合并为“一件事”,劳动者只需提交一次申请即可享受全流程服务。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已有112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保障范围,制度兜底效应持续显现。

当北京的外卖骑手刘宇通过职业伤害保障快速获得医疗赔付时,重庆的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参加了一场特殊培训。重庆市将职业伤害保障宣传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设计交通安全、医疗急救等课程,通过方言脱口秀、创意海报等形式传播安全理念。这种宣传培训与保障服务双管齐下的模式,在重庆已覆盖60余万参保人员,其中相关平台企业通过APP开屏广告和政策长图,使骑手对职业伤害确认流程的知晓率提升至92%。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市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流动性强、服务范围广,传统保障模式难以适应行业特点。为此,上海打造“全国一体申报、本市串联处理、信息集成共享”的服务体系,实现从业人员信息、接单数据跨部门实时流转。更让劳动者暖心的是,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生活护理费等待遇实现“免申即享”,系统自动匹配符合条件的对象并精准发放。这种“数据多跑路、劳动者少跑腿”的举措,让超113万名平台从业人员获得了更便捷的保障服务,用数字化手段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上海的创新胜在系统集成,四川则通过“快认快支”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靠接单谋生,受伤后不仅面临医疗支出,还承受收入中断的压力,对理赔效率有迫切需求。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商业保险机构建立协作机制,针对事实清楚、资料齐全的“小伤快认”案件优化流程,将平均确认时效压缩至2.63天。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的工作节奏快,我们的保障服务必须跟上他们的步伐。”截至2025年6月,四川省该项保障累计覆盖超200万人次,待遇核定超过1.5万人,数字背后是千万家庭的安心托付。

广东省的分类施策展现了保障服务的精准度。针对不同伤害情形,广东建立“快审快支”“急事特办”的差异化机制:2000元以内小额医疗费实现3个工作日内办结,死亡等重大事故启动24小时紧急响应。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即时接收、当日流转”机制,专人每2小时登录系统领办申请;珠海市设立绿色通道专窗,实现“即来即办、立等可取”。

随着试点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被纳入保障范围。从城市街巷到乡村道路,职业伤害保障的防护网越织越密。这场关乎千万劳动者的保障改革,不仅守护着每个奔跑者的安全,更彰显了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