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三七靠经验,现在,有党组织牵头的技术指导,不仅产量高了,卖价也稳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种植户老张看着自家丰收的三七田,满脸笑意。这一变化,源于文山三七和中药产业协会探索的“党建+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协会通过党组织引领,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三七产业从小散弱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2024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药材在地面积245.24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实现综合总产值413.17亿元,其中,三七在地面积4.68万亩,实现综合总产值206.25亿元。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这是协会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为筑牢产业根基,协会在三七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把党员骨干派驻到产业链关键环节,既当技术员又当服务员。同时,以党组织为纽带,策划开展“文山三七节”“三七健康文化周”等特色活动,通过产销对接会、品牌推介会等形式,让“文山三七”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三七连作障碍曾是行业‘死结’,一块地种过三七后,20年都不能再种,严重制约发展!”协会相关负责人回忆道。为突破这一瓶颈,协会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技术攻坚组,联合会员单位、科研院所共同攻关,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初步解决三七连作障碍问题——将轮作年限从20年以上缩短到3至5年,每亩产量还能提高15%至30%。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协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探索“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种植中药材1.9万余亩,产值21亿元;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出资建设三七种植基地,聘请200户农户进行管理,参与管理的农户每户给予5亩的利润分红。2024年,三七全产业链解决长期用工3万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9亿元。
(本版内容由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